#觀點【高階經理人的創業詛咒】| RULES CREATIVE
「絕大多數剛從巨人肩膀上落地的人,都會迫切的想證明自己也是個巨人,然而他們多半不是,原因很單純:巨人在成為巨人前,也是個孩子;即使長大有快有慢,還是得長大。」
在業界待久的你,不知道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在創業的失敗率上,大廠高階主管的失敗率高於非大廠及大廠非高階主管的創業者。」
為什麼會有這現象呢?
一、[ 三種詛咒 ]
非科學、純經驗的歸結,有三點:
1. 資源的詛咒
累積的人脈、資金與社會地位,讓創業的期望遠高於一般人,然而達到9分前,創業還是得從0到1;此外,人脈多半無法與現狀匹配,起點高、期望高、錯配多,失敗率也就高。
2. 成功路徑的詛咒
過去職涯的成功經驗,在創業時往往派不上用場,原因很單純:巨人不在了,成功經驗最底層的基礎也沒了。
3. 自尊與退路的詛咒
昔日來自廠商與下屬的禮遇,往往會養出高於常人的自尊,再加上這類創業者多半已實現財富自由,有退路,所以當自尊難以維繫時,很容易走向退路。
而在三種詛咒下,他們會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呢?
二、[ 詛咒下的心路歷程 ]
在三種詛咒下,高階經理人創業一般會有這樣的心路歷程:
*啟航:宏大理想下的豪情萬丈
→ 上對下看待其他生意人的指高氣昂
→(如果不幸)幻滅
→ 糾結、掙扎與迷惘
→(如果有幸)落地醒悟
→ 調整姿態與短期目標,重新啟航
→ 創業的遊戲這時才正式開始
當然,世上也不乏大廠高管出來創業、幹成大事的成功案例,台積電的張老就是典範。
而在主觀與客觀條件失衡的狀況中,什麼是最大的陷阱呢?
人脈。
三、[ 人脈陷阱 ]
在巨人肩上多年小巨人,一般也建立了一大堆人脈,當離開巨人後、原本的人脈可能派不上用場時,常會急於「建立新的人脈網」,這時多半會發現:
「花了大量時間、參加了一堆聚會、換了一堆名片,結果好像對生意沒什麼幫助。」
如果有這種虛耗感,,問題多半出在你缺了找人脈的前提:
「你得配得上你想找的人脈。」
不論是基於成就、名氣、財富、技術、好點子、甚至是潛力,合作永遠是一種互利,若對方看不到你的利,交交朋友還可以,但多半難以合作。
因此,在創業開頭,請謹慎評估自己的條件,如果條件確實厚實,那應酬無可厚非;若非如此,其把大量的時間用來經營人脈,不如好好厚實自己的實力,讓自己能帶給人脈得到利益的可能性,往往在這時或之後的某時,人脈會自己向你靠攏。
物以類聚,同類相吸。
此外,還得避免落入「契訶夫困境」。
四、[ 契訶夫困境 ]
俄國作家契訶夫最廣為流傳、這可謂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準則的一句名言:
「如果第一幕的牆上掛著一把槍,在劇終前必須要擊發!」
然而契訶夫其實有另一個有名的衍生名詞,叫「契訶夫困境」,來自於他故事裡不變的荒謬與悲劇性。
什麼是「契訶夫困境」呢?
網路上可以找到各種解釋,提供我的解讀。
*契訶夫困境:「意指一個人明明沒有必要,卻像掉入宿命性漩渦一般,把自己推進難堪困窘的境地。」
舉個真實的虛構故事為例。
虛構的真實故事
張OO先生,台大金雞系畢業,40歲,外商銀行經理,已婚,育有一女。 看似圓滿的狀態下,因為發現一些好友投身金融科技創業後暴富,讓他覺得自己很失敗…
於是他辭職創業,寫了BP、找了團隊、印了名片,開始出現在各大商會聚會中,「張董」的稱謂讓他飄飄然,感覺未來無限美好。
兩年過去,公司業務沒有起色,張OO的資金漸漸困窘,壓力巨大,然而回家也無法跟妻子訴苦,壓抑的情緒像滾燙的鍋爐一般時而噴發,妻子漸漸覺得他變得很陌生,而他呢,也開始得自己有點沒出息。
他努力掙扎著,維持著原有的生活:住在大安區、送女兒去上和鄰居孩子的外語學校,買一樣品牌的車、一樣品牌的傢俱、甚至是參加一樣昂貴的套裝旅程…每到夜晚、妻女已入睡時,獨處的他習慣喝點小酒,一邊茫然地望著窗外的街景,想起離職的員工跟他說:
「老闆你是好人,但我覺得公司的商模有問題,沒有未來,對不起…」
他的契訶夫困境
因為進入創業的劇情中,他反而失去了可能性,沒有停損點、只能困在契訶夫非得擊發的劇情裡。
然而他真的沒有選擇嗎?
其實有的,只是當局者迷。
五、[ 五種更經濟的創業選擇 ]
有什麼方式可以避險嗎?有的。
生意類別多,先設定條件:白手起家,也就是在錢燒得完的情況下創業,有五種經濟的選擇:
1. 合作選擇的經濟
「比起自己掏錢出來的人,少跟拿乾股、技術股、打工狀態中的人合作做生意。」
不是他們不好,而是在沒有利益攸關的前提下、他們既有退路、又有投入時間的考量。
不經濟。
2. 項目選擇的經濟
「比起計畫與資源能快速落地的生意,少關注那類潛在市場規模上千億、獲利報酬數百倍的生意,成功門檻超高的生意。」
不是生意本身不好,而是這類生意從展望到落地,還有好多變數、好長時間,我怕白手起家的你捱不過。
不夠經濟。
3. 意見選擇的經濟
「比起壓過身家做生意的人的意見,少聽沒承擔過風險的人的建議。」
不是他們的意見不好,是他們沒經歷過,所以相對不懂你的處境與限制條件。
很不經濟。
4. 聚會參與的經濟
「比起太少參加聚會的焦慮,除非角色、業務與資源確實有需求,少參加各種萍水相逢的會議。」
不是這種會議不好,而是在你把產品與服務做好前,參加聚會的隱性時間成本真的太高,請酌量。
不經濟。
5. 做人方式的經濟
「比起自己被一部分人討厭的難受,少偽裝成另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模樣。」
不是做人不該因應場合及對象而調整自己的姿態,而是分清禮儀與偽裝的差別;再者,利益總是在供需一致時結合,生意講門當戶對,不適配你的資源、你再努力也難成。
不經濟。
除非
再次強調,論述的前提是「白手起家、還在為生存而努力」的朋友,不含下面三類:
1. 資本雄厚、成敗無關生計者。
2. 已累積到一定程度,擁有技能、資本與時間上的餘裕者。
3. 自毀傾向,想爽完了解自己者。(?)
不同前提意味著不同條件,也意味著原則策略的不同,基礎則是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
六、[ 緣由 ]
如果你讀到這,我很謝謝你的時間,願意讀這篇結構鬆散的漫談。
寫這篇的原因,是因為不久前一位老朋友忽然敲我,一是通知我他出來創業了,二是熱心的說他認識非常多大佬、可以介紹資源給我。
我恩恩啊啊的應了應後說:
「大感謝啊,這幾位前輩有緣碰到交交朋友可,但生意上此時此刻我還配不上他們,倒是如果方便,你真得先了解我的生意在做什麼,千萬別因介紹而損及自己的Credit啊。」
祝老友成功,也祝福每一位創業的朋友都能成功避險、存活、獲利、並壯大。
by (抒情的)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