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這個品牌不行啦!」是他不行?還是你不懂?或是你根本不會?】|RULES CREATIVE
先說本文的主旨:
「請對任何一個能在市場上生存多年的品牌、公司或團隊心存敬意,一切都不簡單,一切絕非理所當然。」
然後說一個故事…
天才裁縫師
一位男士試穿訂製西装後跟裁縫師說:「袖子要改短。」
裁縫師回答:「不必,手肘彎一點就好了。你看,這樣袖口就上來啦。」
男士又說:「這樣啊,可是我彎手肘的話,領口會被往上擠。」
裁縫師又回答:「沒關係吧?把脖子伸長就好啦。」
男士再問:「但左肩就比右肩低了三时!」
裁縫師告訴他:「不成問題,腰扭一下就平了。」
男士穿好西裝、拐著右臂、拉長脖子、軀幹往左傾斜,一跛一跛走在路上。與他擦身而過的兩個路人聊著天,頭一個說:「你看見剛剛那個殘障嗎?好可憐,真同情他。」
另一個回應:「是啊,但他的裁縫師是天才吧!連這種客人都能做出完全合身的衣服!」
上面的故事出自史蒂芬·平克的《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一書,該章節的主題是機率的謬誤,讀著讀著我卻想起人類的另一種傾向:
「渴望世界配合自己的認知的傾象。」
不是他不行?
如果你是設計公司、廣告代理商或行銷公司,你一定遇過一種客戶,你感覺他們:
「品牌不紅、預算不多、 產品一般,甚至美感或行銷Sense不太好,這種品牌能活多久都難說…」
然後幾年後你忽然發現,這品牌還健在,甚至比當年還更大了點,你內心瞬時覺得五味雜陳,滑向下一篇貼文或走向其他商店,沒做他想。
在你心裡,有好的品牌的標準:
「符合你的標準的品牌是值得做的好品牌;不符合你的標準的品牌,是爛品牌。」
不知你可曾感到疑慮…
1. 為什麼那些爛品牌還能活著?
2. 為什麼他們還能成長?
3. 誰在買他們的東西?
4. 誰在服務他們?
最重要的是…
5. 為什麼在這個品牌成長的路上,你幫不上忙?
會不會…
不是他不行?是你不行?
是不是你只會服務某些特定類型的客戶?
是不是你的服務在客戶的生意裡不是關鍵?
是不是你在你們公司提供的服務裡無足輕重?
以上不等於你沒價值,終究在專業分工的大型公司裡,每一個角色的貢獻本來又被局部化,非戰之罪。
但你得明白一個本質:生意很難。
理解經營生意之難
小編因為工作性質之故,從打工階段到自己創業,看過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公司的發展歷程,感悟是:
「創業生存下來,很難;從1000萬到1億,很難;從1億到10億,很難;從10億到100億,很難;從100億再往上爬,還是很難…」
每個階段都有截然不同的侷限性,有的階段是產品,有的是人,有的是現金流,有的是品牌。克服侷限的人、爬了上去,身後留下一大票還停在上一個層級、無法克服侷限、苦苦掙扎的生意人。
一層又一層,腳下的哀嚎聲越來越稀疏,直到你已聽不見別人的哀嚎,這就是你面對的那些大公司或大品牌:
「他們已經度過很多階段,只是你錯過了。」
這其中不乏運氣成分,但光靠運氣是不夠的,得有厚實的基礎支撐,而且付出的代價更非人們能忍受,這也是為何多數人也只能為這些企業家打工的原因。
鄉民式的「OO企業不過就是靠什麼成功罷了」的言論,毫無疑問是因無知和愚昧的典範,因為:
「把同樣的條件端在人們面前,絕多數人連營收千萬、存活五年的關卡都跨不過去,這在數據上的佐證是『中小企業只有5%存活率』的殘酷事實。」
因此,絕對不要輕視任何一個能持續一段時間存在於市場的公司與品牌。
「輕看源於無知、無知導致愚昧,不可不慎。」
理解自己的侷限
前面提到…
「以上不等於你沒價值,終究在專業分工的大型公司裡,每一個角色的貢獻本來又被局部化,非戰之罪。」
如果你想突破侷限,就得理解侷限;如果你想理解侷限,就得理解生意。
什麼是生意?最簡便的理解方式是「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圖),如下方範例。
在上面的商業模式圖裡,有幾個區塊:
1. Value Propositions(價值主張)
2. Customers Segments(用戶組成)
3. Customers Relationship(客戶關係)
4. Channels(銷售與溝通平台)
5. Key Activities(關鍵指標)
6. Key Resources(關鍵資源)
7. Key Partners(關鍵外部資源)
8. Cost Structure(成本結構)
9. Revenue Streams(現金流)
一般設計人員只會接觸到前三項,行銷人員只會接觸到前四項,第五到第九都跟看似和各位無關,然而真的無關嗎?
NONO,大有關係。
因為生意結構中的任何一項改變,都會影響到前四項的設定,舉個常見的例子。
商業實例:被模仿的補習班
例:
一家連鎖補習班,經過多年的經營小有規模,不過開始有大量小型的補習班模,因為成本結構,這些小補習班有成本優勢,所以價格上有優勢,不管定價或行銷都跟著我們的策略調整,讓這家連鎖補習班損失大量客戶,於是這家補習班投入更多行銷資源去拉開與追逐者的差異,但利潤率越來越低,傷腦筋…
解法:
快速想,這個課題可以從三步著手:
Step 1. 理解背景條件
Step 2. 思考品牌成長動力
Step 3. 延伸對策
Step 1. 理解背景原理
被模仿是商業世界的常態,先進入市場者往往有「先發紅利」,也就是在競爭還沒這麼多時,「較低的獲客成本」與「較高的產品利潤」。
如同經濟學上的模型,利潤會吸引逐利者,逐利者的加入會稀釋利潤,這是必然的態勢。
如果不想利潤越來越薄,就得想辦法把先發紅利轉變成獨特優勢(品牌、產品、規模或資金)。
這種情況下,企業要做的就是把先發優勢轉化為獨特競爭力。
Step 2. 思考品牌成長動力
究竟什麼是你的成長動力?
是產品(課程)?是行銷?是地點方便?
一般來說「產品力」是關鍵,當產品力足夠,其他兩點的優化是減少成長路上的阻力,針對這三點、從關鍵到輔助可以是…
- 產品:效果>價格
補習的重點是效果,效果若可以量化、可保證,是行銷的保證,也是增加通路時降低宣傳成本的關鍵。 - 行銷:信任感>吸睛
AIDAL(Awareness、Interesting、Desire、Action、Loyalty)是行銷人朗朗上口之觀念,然而在沒有Awareness之期,往往會忘了品牌想傳遞的價值而一昧追求抓睛,補教業尤其如此,別忘了,消費者最在乎的是「效果」,說服效果的關鍵是「信任感」。 - 地點:異業(異通路)聯盟
單靠一己之力,被找到與被看到的成本極高,除了本來的行銷活動外,建議也可採取「異業結合」。KOL是一種異業結合的行銷,但千萬別忘了羨線下的「文具店」和「其他層級的補習班」,也別忘了相關或無關「網路平台」的合作機會:把自己的產品線上化,成為合作的籌碼。
Step 3. 延伸對策
產品可以滿足消費者三層需求:功能需求、體驗需求和個人化需求。
基於此:
1. 根據自身優勢與競爭條件,重新訂定自己的產品策略;
2. 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把自己的產品劃分層級;
3. 把舊有資源(上過課的學生與做過的行銷)作為你成本最低的傳播籌碼。
成本結構與其他
上述之外,最重要的是成本結構與現金流模式,還有補習班的其他外部資源。
回到商業模式
從上面的實例中你會發現,三個部分都會影響到你的行銷策略:
如果重訂商業策略,就會影響你的行銷策略;
如果重切產品結構,就會影響到你的行銷策略;
如果重訂客戶群,就會影響你的行銷策略;
如果發現成本結構不符,也會影響到你的行銷策略?
如果…
商業的本質就是如此,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
所以:
「認知自己懂得部分、不懂哪部分,至關重要。」
最後重申
說到這,猜想你對商業的理解又多了一層,最後還是再重申:
「請對任何一個能在市場上生存多年的品牌、公司或團隊心存敬意,一切都不簡單,一切絕非理所當然。」
凡存在必有其因,絕非理所當然,包含有時使不上力的我們也是:絕非理所當然。
by 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