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知己知彼知勝局 — 選擇勝局 】|RULES CREATIVE
上週小編拒絕了一門生意,表面原因是商談未果,真實原因其實是在見了對方事業體的負責人後,我確定對方處於敗局。
這讓我不禁思考起客戶與朋友的生意,並檢視自己的公司,然後思考起三點:
Q1. 從機率上,多數的勝局像什麼樣?
Q2. 如何判斷自己處於勝局?
原先在個人臉書上簡要的寫下感想,今天藉由RULES medium做更完整的論述,希望能對你在做生意或工作的選擇時有所幫助。
一、絕大多數的勝局
先說個這些年來觀察的心得:
「絕大多數的勝局,都發生在基礎穩固、條件備齊、本來就具備勝利基礎的前提下,以小博大、以弱勝強、力挽狂瀾,這是小概率事件。」
只要跳脫明星企業與商業新聞報導,仔細去看整體市場與海量的零星個案,你就會發現這個事實。(沒有具體數據,請當茶餘飯後的閒談看即可)
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裡寫道:
「戰爭屬於商業競爭的範疇,同樣也是人類利益和活動的衝突。」
商業競爭是利益與活動的衝突,有衝突,必有強弱之別,而對於加入戰事的人們來說,什麼樣的人易勝?什麼樣的人易敗呢?
先看兩個極端:
-成功率最高的創業者:在一個行業耕耘多年,累積了足夠的行業經驗、資金與人脈,並在同領域或相關領域的創業者。
-失敗率最高的創業者:跨業創業,自有資金不足、財務高槓桿,以打敗某個惡龍為題的熱血創業者。
成功率最高的創業者
前者往往不會引起太多波瀾,因為太合理,既不似Bill Gates和Mark Zuckerberg輟學創業、成就帝國傳奇,也不若天才Elon Musk顛覆汽車、能源與太空業般迷人。
更常發生的劇情是:創業者花了10~20年,默默地打好基礎,營收穩健成長。
失敗率最高的創業者
後者則是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故事,「出身貧困、創業失敗又離婚…50歲大叔從一無所有翻身OO之王」、「從一顆頭150元開始…洗頭小弟從負債千萬,兩年內翻身上億身價」,但發生的概率極低。
報導外更常見的劇情是:翻車後,創業者認為自己不適合創業,在朋友的介紹下,到某公司工作,安穩過一生。
孫子兵法的善戰者
無關起點高低、夢想大小,每一個生意都有它的不容易之處,雖然世上沒有絕對能成功的法則,但確實有如何降低失敗率、提高成功率的途徑。
《孫子兵法》軍形篇中的闡述最為犀利:
「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意思是,贏家贏在容易贏,而真正擅長贏的人,不會有人中諸葛之名,也不會有力挽狂瀾的奇蹟故事,反之,他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求戰、求勝,只在確信會贏時才出手贏下賽局。
這是許多富人在投資時的成功率遠高於一般人的側寫:無需力挽狂瀾、孤注一擲,而是能建立獲利的條件、提高勝率。
話雖這麼說,又該怎麼知道成功率高低呢?
具體條件因生意而異,但策略原則大同小異,繼續借用孫子兵法來說。
二、知己知彼還要知地形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孫子兵法-謀攻篇》的名言人人朗朗上口,若套在商場上,這句話暗含三個問題:
1. 知己:知什麼?
2. 知彼:彼是誰?
3. 這樣就能百戰不殆了嗎?
這問題可以透過《孫子兵法》在「地形篇」的另一段話做闡釋:
「知己知彼知地形」。
對,除了知道自己和別人之外,還得知道地形,他們分別是什麼呢?
知己
知道自己在市場上的資源與能力,一般是「相對值」,也就是相較於其他競爭對手的自我評估。
知彼
在商業運用上這部分造成很多人的誤會,因為市場不是你死我活的對壘,而是一個可以容納許多參賽者的賽局,所以商場的「彼」,可以是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目標客戶」。
知地形
在戰爭中,地形既是指物理性的地形地貌,也是精神性的氣勢;而在商場上,我的解讀則是市場背景條件:經濟情勢、競爭態勢、流行、消費者偏好…等。
綜合上述三點,一句話總結:
在了解市場背景條件下,掌握自己的資源與能力,並充分理解目標客群的屬性與需求,這是「知己知彼知地形」的現代商業解釋。
三、知己知彼知地形後的策略
這點我是在四年前才深有體會,也基於做了一系列的策略調整。
策略核心:以勝養勝。
1. 找出市場還沒被滿足的空缺:行銷與設計是生意的一環,行銷問題永遠是生意問題,所以上到商業模式、經營策略與營運改善的行銷服務仍缺乏。
2. 設立了目標客戶條件:基礎穩固、處於不敗之地、面臨升級卡關、需推升一把者。
3. 調整與內部經營模式:重新思考商業模式、改正定位、修正經營方針、調整人事、培養推升必要條件。
簡稱:
「在問題發生前消除問題,在機會來臨前選好方向、備好條件。」
在基於方向調整、一點一點調整齒輪後,成果慢慢浮現:失敗的生意越來越少,絕大多數的客戶都能因合作而得到成長,且耗費的成本越來越低。
結果就是RULES目前的客群:50%數位行銷運營、50%本土品牌營運顧問。
當然,過程波濤洶湧、險象環生,絕非事後寫起來一派輕鬆的矯情,還是有誤判或因個人情感而動搖的時候,幸好,我最後總能斷然提損…不幸中的大幸。
四. 不做比做重要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不做什麼比做什麼重要。」
而做不做在商業合作上的標準,則可以再借用《孫子兵法》謀攻篇裡一段來說: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直譯就是:用兵的方法,兵力有對方十倍多、就包圍他,五倍多、就進攻,兩倍多、就分兵以多擊寡,差不多、可有一戰,兵力少於對方、快逃,若兵力與對方懸殊、請先躲得遠遠的。
換句話說,依此邏輯在商業上有三種勝率最高的生意可做:
1. 資源碾壓競爭者。
2. 資源略多或差不多,已在細分市場上佔優勢者。
3. 資源一般或更少,但能在細分市場找出相對優勢點者。
其餘不做。
*註:不做不代表沒人能做,純粹是基於定位與策略的生意選擇,市場上的需求依然存在。
五、拒絕敗局
回到被我稱之為敗局的客戶。
洽談之初的基礎,是善用雙方優勢的合作案,盤算盤算,Break-even point可明確降低,生意的延展空間明確,成功率夠高、失敗率夠低,可談。
洽談後期的轉折,是前面相談甚歡的董事長請出了經營20年未有成果的事業群老總,而老總說什麼路都已走過,自己的產品本身有障礙,而「董事長企圖讓我們來說服他的老總」。
談到這,我就直接停了,原因無他:
「說服一個人改變觀念難,比這更難的是,要一個人改變他累積了20年的行為模式,難上加難。」交易成本極高。
這位老董想要我替他力挽狂瀾,但孫子所言「不若則能避之」,力挽狂瀾自然不在我的業務範疇裡:我擅長推升、不擅長救援,所以即使已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思考與企劃,還是斷然停損。
未來唯一有可能在合作的機會是:這位老總不是主要負責人,或是奇蹟發生、老總轉性了。
難。
六、後話
有句名言是這麼說的: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彌補戰略上的無能。」
在商業中,「虛張聲勢」作為一種短期戰術實用且常有奇效,但若因執迷於效果而產生路徑依賴,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自己的長期戰略,就挺不智了。
以上是關於選擇勝局的勝局的速寫心得文,世事無絕對,只是一路思考,願大家都能降低失敗率。
by 傑克小編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