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現在 v.s. 未來,我們到底該不該做長期計畫?】|RULES CREATIVE
「做什麼計畫啦?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就是變,活下來最重要,賺錢最重要,見招拆招就對了!」
「為了達成目標,得擬定好策略,再依據策略定計畫,堅定步伐,一步一步達成!」
上面兩種論述,我想你都聽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區分我遇見過的生意人,可以這麼分:
第一類:只看眼前
第二類:總在做長期規劃
這是極端的分類方式,即使絕大多數人都介於兩者之間,但長期觀察下來,總會發現主事者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傾向某一邊。
然而這兩類思路,其實在管理學上歷史悠久,各有擁護者,小編藉此為大家介紹一下。
一、只看眼前的「學習學派」
學習學派(The Learning School)成立於1950年末,他的主張:
「環境是多變複雜的,組織也是,所以企業根本無法按策略走,反之,企業策略的形成則是由一連串的應急過程所產生,也就是邊做、邊學、邊調整方向。」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你不可能在下水前就學會游泳。」
延伸到組織型態,就是現在鼎鼎大名的「學習型組織」。坊間最有名的管理學著作,莫過於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了。(若想進一步了解,可參考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做的摘要。)
這觀念在當代十分流行,而2000年以前的代表公司是現在已凋零的「飛利浦」。
二、不做計畫不會做事的「設計學派和計畫學派」
計畫學派(Planning School)是設計學派(Design School)的延伸,兩者一脈相承,既是哈佛大學管理思維的源泉,也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分析工具的來源,例如鼎鼎大名的「SWOT分析」。
其核心理念是:
「企業的策略,就是把自身能力和外部條件進行匹配的過程。」
可分為四點:
1. 一致性:策略必須讓目標與決策一致。
2. 協調性:策略必須能讓組織內部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適當反應。
3. 優勢:策略必須能讓組織在現有領域建立或保持優勢。
4. 可行性:策略得考量資源限制,並避免製造其他難以解決的問題。
除了SWOT分析外,大前研一的3C模型(Corporation、Customer、Competition)也是代表。
相關著作太多,小編就不列什麼代表作了。
三、孰優孰劣?
回到文頭的兩段:
「做什麼計畫啦?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就是變,活下來最重要,賺錢最重要,見招拆招就對了!」
「為了達成目標,得擬定好策略,再依據策略定計畫,堅定步伐,一步一步達成!」
好像都有道理,到底孰優孰劣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這很像在問我們的人生:
「我們該走一步、算一步,還是做好長期計畫、努力實踐?」
從邏輯上來說,「定計畫」很重要,他會讓我們有目標感與節奏感,且不會在過程中浪費了過去的累積。
然而從真實生活中,定計畫常常又沒啥用處,就像從大學畢業、出入職場的青年,對真實社會一無所知,首要任務反而是怎麼成功謀得職位,在工作中了解真實世界的遊戲規則與可能性。
基於上述兩種情境,轉移到商業上、之於創業者,我們可以這麼總結:
「在創業前期(小規模的中小企業),可以定計畫,但別太堅持計畫,終究我們對創業這回事知之甚少,只是想像,邊做、邊學、邊調整為上;
然而當事業穩定後,請勿必定計畫,因為你對外部環境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定計畫的過程可以幫助你釐清目前的不足,還可以確定大方向,讓團隊產生明確的目標感。」
然而,即使事業已經穩定,策略定了、計畫也定了,也請務必保持修正計畫的彈性,終究在這滿是不確定性的多變年代,定策略與計畫的基礎也不斷在變化。
而之於不同階段的企業主來說:
「請確認自己所屬的階段,從第三方視角認清自己的思考傾向,截長補短,保持彈性,方為上策。」
「現在是未來的過去。」在拚生死的商場,這句話看似廢話的話還真不是廢話:定計畫框住了未來,不定計畫則在搞不清楚現在。
by 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