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廣告人的動機陷阱 】|RULES CREATIVE

在迷霧中挖掘動機。|Art by Jenni Pasanen

廣告人的日常是「挖Insight」,尋找那些沒有人發現、被視而不見或已經遺忘的事。

落在人身上,時常會變成挖掘「動機」。

這個廣告人賴以為生的絕活,落在具體的事務上,往往成為了陷阱,甚至成為一種過於浪漫的思考習慣。

請容許我武斷的說…

“在分析與判斷具體事務上,討論「動機」是最沒意義的。”

動機的兩面性

因為動機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只有出於主觀偏好的投射,以及因主觀偏好而產生自以為正確的期待。

這種主觀投射與自以為正確的期待,正是領導、管理與行銷上人們最賣力運用的地方:「我是為了你好」、「我是出於善意」、「我是…」

然後問題來了,人為什麼會這麼在意動機?因為:

動機是我們行動的最主要驅動力。

因憐憫而行善,因羨慕而上進,因空虛而填補、因迷惘而抓住扶木、因苦澀而逃離…

沒有動機,難有行動。

也因此,人們才這麼執迷於操作他人的動機,創意上謂之Insight。

既然動機如此重要,為什麼還說「在分析或判斷具體事務上,討論動機是最沒意義的」呢?

因為人心的複雜,與動機可以偽裝:我們可以把控制欲,包裝成善意;也可以把個人的洩慾,佯裝成正義;更可以把自尊心,藏在套套邏輯的道理中。

無從證實、也無從證偽…的動機。

所以,當我們想要理性分析某個事件,討論動機就成為跑題的主因,更麻煩的是自己還渾然不覺已落入陷阱:

抱著錯誤的前提,走向錯誤的推論。

錯誤的前提,錯誤的推論。|Art by Jenni Pasanen

動機誤判實例

偶爾,我們堅信自己的揣測是正確的,同時,剛好在某次又猜對了,但下一回合的驗證中又無法驗證,我們會感慨一句「人心難測」。

其實這道出了本質:從動機出發去分析的犯錯率遠高於不考慮動機。

一個事實與一個推論

[ 動機 ≠ 現象 ]

[ 錯誤的動機揣測 → 錯誤的判斷脈絡 ]

舉個例:

捷運上,一位先生讓座給老人。

動機1:他可能是善良,同情老人。

動機2:他可能是在意週遭人的目光。

動機3:他可能純粹不想面對抉擇,怕麻煩,所以先避險。

動機4:他可能…

換位思考,似乎都有可能,所以對於這位先生讓座給老人的具體事件,你的結論不會只是「人們因為越來越善良,所以越來越願意讓座給老人」。(當然你也可以這麼想,世界感覺更美好)

而不考慮動機的觀察是「近年來讓座比例提高,OO族群最願意讓座、XX時段讓座比例最高、在PP擁擠程度時的讓座狀況最佳、LL~AA車廂的讓座比例高於其他」…等。

動機得透過其他方法另案討論。

《Legal High》

Insight在具體事務上的價值

那找尋動機在分析與判斷上就沒有價值了嗎?當然不是。

創意思考的SOP一樣實用:

取自文化、調查、訪談、自身經驗等方式,洞察其可能的動機、驅動力(Insight),進而擬定改善方案(idea)。

而方案可能是:

「人們讓座時常是源於渴望被(眼神、言語)肯定的虛榮心,故如何善用此點,透過制度、行銷與其他巧思來驅動讓座的行為。」

是有價值的。

總結

把前述種種歸納為四點的話,如下:

1. 動機 ≠ 現象

2. 錯誤的動機揣測 → 錯誤的判斷脈絡

3. 從現象中挖掘傾向 → 從傾向中推測洞察

4. 從洞察中擬定方案 → 試錯,驗證方案,調整洞察。

挖掘動機是觸及他人內心的鑰匙,但當我們握住一把鑰匙、打開某扇時,別忘了…

這世界可不只這一扇門,而且有些門上有好幾道鎖。

by 傑克小編

這世界可不只這一扇門,而且有些門上有好幾道鎖。|Art by Jenni Pasanen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 RULES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Written by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