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創意人與設計人的宿命論】|RULES CREATIVE
台灣的創意人與設計人談到「大環境」、總是充滿各種無奈與喪氣,人們感概於預算、客戶Sense、沒有空間、懷才不遇等…然而小編偶然閱讀到了一則調查,其結果讓我不禁思索:
“這種無奈真的只有台灣人才有嗎?”
#一則調查與三個事實
「2012年,一項由Adobe贊助的調查顯示,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有近75%的工作者覺得自己的創意潛能沒有完全發揮(美國的比例將近82%!)」
— 英國創意人Todd Henry
Todd Henry進一步說:
「我碰過最沮喪的創意專業人士,都是期望工作能讓他們完全展現創意,並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他們不斷和經理與客戶設下的界限衝撞,一直煩惱他們最好的作品會因為限制和妥協而無法成為最後的產品。」
這個調查透露了三個事實:
1. 就算是歐美日的創意人,也覺得客戶讓自己無法好好發揮所長。
2. 不論預算多高、環境多好、創意產業多蓬勃,客戶始終是創意人的限制。
3. 多數創意人總覺得自己的潛能沒有完全發揮。
這裡的創意產業,我們可以囊括廣告行銷及各種設計領域的人們,而對於許多想要藉由「離開台灣好得到自由」的創意人來說,這則報導傳遞了一個很悲傷的現實:
「很遺憾,你永遠都不會滿足。」
#三個永遠不會滿足的佐證
為什麼不會滿足呢?三個輔助佐證:
1. 損失規避
康納曼在《快思慢想》裡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實驗,就讓我們可以側面的解釋這種不滿足:人們對於損失的恐懼是獲利的兩倍有餘。
這意味著,如果你今天得到了一點自由,當你再次失去他時,那種痛楚會讓妳再一次覺得不快樂。
2. 快樂的不持久性
腦神經科學告訴了我們第二個殘酷的事實,追求快樂與滿足像在一台「快樂跑步機」上奔馳一般:把10,000元的獎金「一次給完」和「分五次給」做比較,「分五次給」的快樂與滿足感遠高於一次給。
這意味著:你的快樂與滿足很短暫,你得持續追求快樂與滿足。
3. 擁有越多、越難滿足
同樣是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實驗告訴我們:人們擁有的越多,下一次要感到滿足與快樂的門檻就變得越高,越來越難快樂。
因此,如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自由與空間」,就會像「追著自己的影子跑」一般讓人充滿了宿命論一般的無力感與苦痛。
#所以初心
即使如此,這不代表著我們就應該認命,渴望更多與追求突破是一個本能的慾望,也確實是推動我們變得更棒的動力,但是,這背後應該要有一個基礎,而日本禪宗的「初心」是我認為最貼切的概念。
什麼是「初心」呢?
是開放而不封閉的心;
是空靈而不繁瑣的心;
是顆隨時準備面對好的、不好的、遇過的、沒遇過的心。因為初心,所以記得初衷,一切新鮮有意義。
了解並清楚認知人的生理與心理的本質後,積極找到對應的處事哲學,我認為是創意人與設計人非常重要的事,所以:
莫忘初心。
by (在宿命中掙扎的)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