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你想要說服誰?(那些讓人尷尬的講道理)】|RULES CREATIVE
「你怎麼不講理啊?」
「我哪有不講理?是你聽不懂道理!」
「強詞奪理!」
「太扯…我明明就講的很清楚,因為OO、所以XX,你說的是感覺、我講的是道理,你說說到底是誰不講理?」
「鬼扯蛋邏輯…」
「天啊…」
同一件事裡的兩人都理直氣壯、義憤填膺,卻又好似雞同鴨講的劇情,想必你不陌生,因為這天天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毫無交集,旁人看得也虐心。
然後還有另一種情狀:
「天啊,這個作品太棒了,好喜歡。」
「這個idea三年前有人用過了,了無新意,沒什麼了不起。」
「呃…我就是喜歡,不行嗎?」
「沒有不行,我只是跟你講,這個作品的idea是舊的、手法是普通的,沒什麼了不起。」
「你不太會聊天喔。」
「我只是跟你說理。」
「我沒有要說理,我只是喜歡,可以的話…你方便閉上你的嘴巴嗎?我都想封鎖你了。」
這麼難聊天的人,生活中無處不在,臉書上更是遍地都是:你抒情,他說裡;你覺得他不識趣,他覺得你不領情。
尷尬不已。
#尷尬
歸納種種尷尬的局面,多半源自三種可能性:
1. 你自以為自己有理,對方不認為。
2. 對方本來就沒有想要說理,而你沒發現。
3. 對方其實懂得比你多,懶得說裡。
而三類可能裡,最多的是第二:對方本來就沒有想要說理,而你沒發現。
這不意味著對方不講理,而是他原先寫文的意圖只是抒情或排遣,你硬要跑去人家那講道理,擺出我懂你不懂的姿態,知識份子的形象不但沒有建立,反而給人一種不識趣的白目感。
然而許多人也會不禁反問:「難道說理錯了嗎?」
排除掉不識趣的成分,小編想起曾經在《38張圖告訴你「在推動新想法時該如何取得他人的認同」》裡引用了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說服
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在《工具論》的修辭學單元中、提出了「說服他人的三要素」,按重要性依序如下,並附上白話翻譯:
1. Ethos 信譽:如果你信任他的人格,你被他說服。
2. Pathos 情感 :如果你被他的情感打動,你被他說服。
3. Logos 邏輯 :如果你被他的邏輯導正,你被他說服。
三者往往難以拆分,重要性是「信譽為上,情感次之,邏輯最不重要。」
然而,亞里斯多德說的雖然是「說服」這檔子事,卻也反應了人的根本,並給我們相對的指導原則,如:
1. 如果對方不信任你的人格,不論再有邏輯再講理,你根本無法說服他。
2. 在人格面尚不排斥的前提下,如果對方對你的論述沒有產生一絲情緒的漣漪,你很難說服他。
3. 如果對方不信任你的人格、也沒被你的情感打動,你再有邏輯也是枉然。
以上非獨立三點,互有交織,但拿來概分無妨。
而拿亞里斯多德的論述、我們回頭看上面的尷尬局面即可得知:
“在錯的主題裡做自以為對的事,姑且不論Ethos(信譽),Pathos(情感)上已讓人不爽,講理只會讓人嫌惡罷了。”
#被稱為知識的道理
再來說說「理」。
這裡的理侷限於知識,然後許多人忘了即使是知識的「理」,也有很多層面與層次,甚至會因背景與目標的調整而不同。
沒有意識到這層面的說理者,往往會陷入一種「邏輯自洽、他人無感」的窘境,而這類窘境往往發生於三種情況:
1. 你的道理很合理,但沒有場景可連結。
2. 你的道理很合理,但放到真實世界的課題時毫無助益。
3. 你的道理很合理,但因為除了這淺層道理外,我還知道不同背景與條件下的其他理,所以無感。
衍生的課題是「全知者陷阱」。
#全知者陷阱
人們都喜歡被人喜愛與尊重,其中一種是知識上的尊重,但這種尊重有時是毒癮,因為他會把你推向一個「總是知道」與「不能不知」的井裡,小編稱之為「全知者陷阱」。
為什麼全知者的陷阱是口「井」呢?因為這個井只有一個出口,叫做「我知你不知」。
然而真實世界的知識不是一口井,而是除了「我知你不知」外,還有「你知我不知」、「我們都不知」、「其中一邊一知半解」與「我們都以為自己知」…等等有很多出口的洞穴。
背景的侷限、時間的侷限與生活經歷的侷限,都讓我們只看得見局部,想看清全貌得付出許多努力,費神費力,也因此,才有繼續探索的空間。
而聊天的本質呢,就像走在洞穴裡,要的是持續對話,不是畫句點。
#尷尬
最後回到主題「講理的尷尬」,梳理前述脈絡可歸納為三個主題方向:
1. 理解為何尷尬:對方到底想不想說理?
2. 理解說服人的本質:信譽為上,情感次之,邏輯最不重要。
3. 避免掉入陷阱:沒有人是全知者。
而上述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前提:
“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所以…原諒自己也包容他人,與世界和解。”
最後的最後,再補充一個自己的觀察。
在對於一件事的理解上,強弱關係大致可這麼分:
1. 學理勝過片面資訊:典型例子是有條有理的論述與鄉民的新聞剪貼的差距。
2. 學理贏不過實務,因為實務更能得知細節與侷限:例子是當管理學教授遇見企業經營者。
3. 實務贏不過學理加實務,這裡的學理是指外來或自己歸納而出的系統性知識:例如一般企業主與寫出原則的Ray Dalio和寫出郭語錄的老郭桑之間的差距。
反例是有,但比例很低,而輿論風向與理解與否無關。
以上是小編本質上為抒情體的感想,若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別找小編說理。(咦)
也祝大家工作順心、天天有道理。(咦)
by(明明自己道理最多的)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