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既渴望特效藥,也害怕特效藥】|RULES CREATIVE
《瑞克和莫迪》(Rick and Morty)是這幾年我最愛的卡通,其中有一集的故事關於「愛情靈藥」,我特別喜歡,劇情說著…
瑞克的愛情靈藥
舞會快到了,又宅又平庸的莫迪(Morty)想約班上的正妹,於是他拜託科學狂人的外公瑞克(Rick)幫忙,替他調製一款神奇的科技產品來達成目的。
在莫迪軟硬兼施的請求下,瑞克就範了,他拿出一罐顏色詭異的合成物,宣稱只要把它抹在喜歡的女孩身上,對方就會瘋狂地想得到你,除了自己的血親之外,所有人都奏效。
拿著法寶,莫迪興高采烈地前往舞會,抹在喜歡的女孩身上,果不其然才一秒鐘,原本高不可攀的女孩就貼了上來、甚至翹起屁股當眾尋歡。
到這劇情還挺俗爛,轉折隨即到來。
正逢流感季,莫迪喜歡的女孩也染上流感,一陣哈啾、哈啾下,愛上莫迪的魔力隨飛沫傳到全場,女同學瘋了、男同學瘋了、工友瘋了、老師瘋了、連校長都瘋了…他們全部都想得到莫迪,蜂擁而上。
發現出包的瑞克趕到學校救了孫子,然後在飛行船上用蟑螂、螳螂等基因調配出了解藥,可惜動作慢了,這時全地球的人類都渴望與莫迪交配…沒辦法,趕緊撒下解藥,然而藥效…沒效,反而讓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了黏糊糊的怪物。
怪物有著螳螂的特質,除了想要莫迪外,還想在交配後吃掉他的頭,事情越來越糟,瑞克再發明了新藥,結果怪物變的更恐怖了。
顯而易見,地球毀了、人類滅亡了,莫迪崩潰的嘶吼,瑞克也煩惱,但看起來一派輕鬆,他說他有解決的辦法。
打開時光隧道,瑞克帶莫迪來的某一段平行時空,那時舞會還沒開始,祖孫倆剛因某個愚蠢的實驗被炸的支離破碎死去。
「趕緊把它們埋起來。」瑞克催促著孫子,把他們埋起來後,兩人就可以取代他們在另一段宇宙中生活。
莫迪辦了,埋葬了自己,順利回到了原本的生活,但他很迷惘,睜大眼、麻木疏離的看著眼前的人們,毫無真實感…
故事在這結束了,片尾彩蛋則是莫迪的爸媽和姊姊被留在那個只剩怪物、沒有人類的世界裡,成為中年的亞當和夏娃,姐姐是他們的僕人。
人們永遠需要特效藥
不論你是品牌商、代理商或純粹的消費者,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感覺:
就像莫迪請外公調製的愛情靈藥,自古至今的消費者似乎永遠都在渴望某種特效藥,彷彿只要得到它,就可以圓了原本的夢,得到美好的人生或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不論代價…
也引此衍生出這種故事文本,魔法、石中劍、血緣、宿命、秘笈及改變世界的神秘力量。
上面Rick and Morty的故事就是這種渴望的隱喻,拆解故事大概可以分為四部分:
渴望特效藥,找專家尋求特效藥
→ 得到特效藥,發現後果一發不可收拾
→ 試圖彌補,最後發現不可挽回
→ 於是決定與過去一筆勾消,重新來過
→ 最後發現,確實可以重新來過,但自己再也不是過去的自己了…
真實人生中,我們既渴望特效藥,但也對之戒慎恐懼,因為你明明知道「這世上沒有特效藥」,但沒辦法,人就是如此,人渴望特效藥。
退而求其次的特效藥
矛盾中,人們選擇退而求其次,尋求某種「有確定性的特效藥」。
如果說產品的價值可以用一個公式來定義,大概如下:
產品價值=功能價值+情緒價值+資產價值
而「滿足情緒價值」,正是人們對特效藥無比渴望與無比絕望的妥協性選擇。
網紅的粉絲經濟是最鮮明的例子,舉例:
網美咖啡店:可以拍出和網美一樣美的照片,彷彿讓自己和網美一樣美一般。
網紅團購:可以買喜歡的網紅推薦的商品,彷彿買了他推薦的商品的自己,可以和網紅過上類似的生活。
領袖型網紅的意見:轉發領袖型網紅的文章,讓他的論述代表自己,彷彿自己也和網紅有著一樣的社會價值與知識水平。
不僅如此,產品價值中情緒價值的比重正一點一點的加重,也成為當代最顯著的商機。
但情緒、情緒,聽起來好抽象,又有哪些情緒是我們可以捕捉的呢?
已故心理學家Henry Murray的心理需求理論,雖然古老、也不完美,卻是在消費者洞察上很好作為參照的理論。
刻在我們心底的需要
Henry Murray的理論中有兩個重要的點:需要與壓力。
需要
Murray認為需要人格發展的動力,因為有需要,我們才有行為,而人與人在人格上的差異,往往源於每個人需要的東西與順序不同。
就像你更需要尊重,我更需要物質滿足,需求不同,所以我們衍生出的人格特質也不同。
壓力
Murray認為壓力是影響我們各種需求的背景情境,可以分客觀的現實情境和主觀的虛擬情境兩種。
客觀壓力的例子:如面對父母催婚、在壓力下努力尋找對象的35歲單身女性;主觀壓力的例子:面對身邊的朋友紛紛結婚,只剩自己形單影隻、暗自感到存在價值的壓力,因此努力尋找對象的35歲單身女性。
我們的心理需要
基於此,Murray提出了20項人類需要的動機來源,羅列如下供參考:
1. 野心需求:成就、表現、受賞識
2. 物質需求:物質佔有、物質創造、次序、保存
3. 權力需求:屈尊、自主、攻擊、逃避責罰、服從、支配
4. 情感需求:與他人相關聯、照顧他人、與他人玩樂(包含性需求)、拒絕他人、受人幫助或保護
5. 資訊需求:認知、教育
上述需求的根本動機都來自情緒,詳情可參考維基百科上的「Murray’s system of needs」,或google「莫瑞 心理需求」。
他人即天堂
恐怖瑞克:「我們會融入這裡,恐怖莫迪,就像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恐怖世界。」
恐怖莫迪:「對,恐怖瑞克,但我會想念恐怖世界,因為所有人一開始就和我們一樣,變成恐怖生物。」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過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獄。」(L’enfer c’est les autres)
這句看似是從負面的角度看待人際關係的名言,其實本意並不是要否定他人,相反地,沙特想說的是「他人之於我們渴望的自主與自由,是不可或缺的。」
人以群而分,當我們被認同、接納時,就會產生一種輕鬆的愉悅感,所以之於每一個人,他人都是我們感到自由的必要條件,沒有他人的自由反倒是牢籠。
他人即天堂。
基於此,回頭看前文提到「滿足情緒價值的商機」,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他人」,也就是能不能從個體需求、挖掘(或創造)群體需要。
總結
如果有一款愛情靈藥、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愛上你,但代價是毀天滅地,你會怎麼選擇呢?
一句話總結小編我從Rick&Morty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發:
「人永遠渴望特效藥,卻也對特效藥戒慎恐懼,矛盾的情緒中,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是滿足情緒,而情緒很多種,重點得從個人情緒需求中挖掘出群體的需求,因為,他人即天堂,他人就是商機。」
by 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