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Metoo 風暴中,女孩們得知道的幾件事】|RULES CREATIVE
黃子佼的直播自白和地圖炮,刷翻了兩岸社群,由於過去有朋友經歷過這類事,見證她痛苦過程的傑克小編,對這類事件深惡痛絕,幸好在我的公司從來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推眼鏡)
但我今天想說的不是黃子佼,我想述說的對象是「旁觀者」和「還沒受害的女孩」,關於兩個主題:
1. 人們對性侵受害者最常有的「五大誤解」
2. 哪類女孩最容易受害?
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對了,女性受害多,請容許我先排除男性受害者,請同理可證。
主題一:【人們對性侵(性騷擾)受害者的五大誤解 】
誤解1:為什麼不反抗?(總以為他們有辦法反抗)
神經生物學的研究:
面對危險,人們的反應主要有三種:「戰鬥」、「逃跑」和「不動」。即使一開始反抗,後來也可能因爲大腦和身體面對危機時的自我保護反應,反而陷入癱軟無力的狀態。
→ “電影裡有演,彗星撞地球和貞子突然出現時,人會動彈不得或癱倒在地,不分男女。所以,別天真的以為這些受害人都能夠反抗。”
誤解2:為什麼沒報警或立刻跟主管說?
你知道美國反性暴力組織「RAINN」接到求助電話裡,受害者最常問的問題是什麼嗎?答案很令人揪心,是…
「我被強姦了嗎?」
受害者沒有馬上報警(或申訴)的原因有三:
1. 事發後內心往往會湧現困惑或自責的情緒。(如:是我的造成的嗎?)
2. 擔心事情公諸於世的種種負面影響。(如:工作沒了)
3. 他們無法確定這到底是不是性侵或性騷擾,尤其當加害者是自己信任的人。(如:他真的有意性騷擾我嗎?)
這也源於加害者往往會採取的兩種表現所致:
1. 裝作惡作劇或開玩笑。(如:宥勝事件)
2. 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如:NONO事件)
→ “這跟校園霸凌很像,黑暗榮耀有演,別天真的以為這些受害人都敢跟老師講。”
誤解3:受害者表現一如往常,一點都不像受害者
2017年9月,美國紐約前警察馬丁斯(Eddie Martins)與霍爾(Richard Hall)在逮捕一名持有大麻的女子後,在警車裡面(強制)和她性交並將其直接釋放。
事件爆發後,兩位警察的律師以「這女孩事後還在FB上發性感自拍照」為由,成功讓法官撤銷強姦指控。幸好,女方後來到醫院檢查、確認留在她體內的DNA與馬丁斯和霍爾匹配,才順利將兩位警察繩之以法。
事後撤銷指控的法官表示:由於受害者的可信度相當可疑,所以才會撤銷強姦指控。
→ “人們對性侵和性騷擾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人表現的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有人會看起來很煩躁,還有人會憤怒不已,但他們的表現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在應對創傷後的心理壓力。”
誤解4:受害者的說法不夠精準,時常自相矛盾
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與直覺相反,我們每一次從腦海中提取回憶,都會流失一些,同時,我們的腦子會自動填補(俗稱「腦補」),最後,你的記憶不再是原本的模樣。
報警時或事件曝光後,警方與記者總會一次次詢問受害者「人、事、時、地、物」,除了不斷提取回憶會失真之外,受到驚嚇會大腦控制注意力的前額葉皮質受到傷害,損及記憶,讓人記不清事情的先後順序。
→ “雖然追究細節是為了驗證事情真偽,但對受害者在時序與細節上的不精準,別武斷地斷定是謊言,請盡量包容以待。”
誤解5:受害者和加害者繼續維持好關係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2017年轟動美國、帶起 #metoo 風潮的事件?多名好萊塢女星指控美國名製作人Harvey Weinstein性侵。Harvey Weinstein的律師當時就以「公布這些受害者與Harvey Weinstein的合照」為由,作為反駁的證據。
曾經處理過大量性侵案件的律師分享到:「許多受害者覺得是自己的錯,尤其當加害者是他們的主管、客戶、老師、教練或親人時,他們根本無從迴避,只能與加害者繼續聯繫,好一段時間後,才痛苦的發現:這不是自己的錯。」
→ “人生有很多種不得已,性侵和性騷擾的受害者也是,別天真的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義無反顧的對抗這個世界的不公。“
主題二:【哪類女孩最容易受害?】
先說3個前提:
1. 以下非科學與統計數據,純經驗歸納。
2. 以下不代表沒提到的女性不會受害。
3. 也不代表提到的女性類型就是弱者。
最容易是被性騷擾受害者的女性特徵
1. 職場菜鳥(尤其是離鄉背井到外地工作的菜鳥)
2. 出身貧寒、家境不好者。
3. 身材瘦小者。
4. 性格害羞內向者。
5. 極度害怕失去(或極度渴望得到)別人手上的利益者。
這五點不一定是獨立的條件,然而當五個條件同時成立,就容易像韓劇《黑暗榮耀》或電影《熔爐》裡的受害者一般悲慘。
相對的,那哪些女性不容易被騷擾呢?
相對不容易被性騷擾的女性類型
1. 職場中的老鳥
2. 家世好的人
3. 身材高大的人
4. 熱情,交際圈廣的人
5. 強悍、敢跟人嗆聲、甚至動手,彷彿不怕失去什麼的人
排除掉先天條件,第四與第五點最有效。
衍伸的問題是:加害人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嗎?
加害人最常出現的特徵
1. 因某種條件而自信爆棚者。
2. 平常談論女性像在描述某種較低等生物者。
3. 對於她人感受(刻意)異常遲鈍者。
4. 對權力與金錢的能解決的事過度放大者。
5. 評估自我價值時非常仰賴他人的認可和讚揚。
最近爆發性騷擾事件的主角,許多都具備上述五種特質。
再補上一個主題,關於如何防範的本質道理。
主題三:【女孩們,請提高加害者的行為成本】
行為成本
性騷擾發生的機率可以歸結為一條萬物公式:
[ 性騷擾可能性 = 預期收益 — 預期成本 ]
那些無法控制性慾的加害人,就是對性騷擾的預期收益非常高,而他們鎖定的對象,就是預期性騷擾後行為成本低的類型。
所以如果要避免性騷擾,可以從「降低預期收益+提高預期成本」兩方面下手,或單方面從「預期收益極小化」或「預期成本極大化」,如:
1. 預期收益極小化 → 從視覺讓對方覺得沒有衝動
2. 預期成本極大化 → 從條件讓對方覺得做了的代價自己承擔不起
3. 降低預期收益+提高預期成本 → 強硬對待對方+提前發出警告(甚至直接動手打人)
此外,許多人對自己感興趣的異性有一種奇妙的概念,稱為「象徵性抵扣」(Token Resistance),這點在各國的劇裡都有出現,日本AV尤其流行。
象徵性抵抗
「象徵性抵抗」(Token Resistance)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概念,意指在特定情況下(特別是涉及性行為的場合),一方在實際上願意或打算接受或參與某事情時,卻會表達出反對或拒絕的態度,簡單說就是有名的那句話:
“夭鬼假細禮”(明明想要又不好意思說)
然而象徵性抵抗有兩種對立的情狀,一種是對方確實想要,另一種則是要求方覺得對方想要,舉兩個故事為例。
故事A:小花其實很想要
一天,小華問小花,是否想要一起去夜店跳舞。小花立刻說:「我覺得我可能這週末沒有時間。」然而,她其實超愛熱鬧、超常跑夜店,只是她不想讓小華覺得她是愛玩的人。
→ 這裡,小花說不,但實際上她是願意的。
故事B:小花真的不想要
一天,小華想要帶小花去夜店玩。當他問小花是否想去的時候,小花說:「不了,我今天好累,想早點睡。」小華卻認為小花只是在故作矜持,於是他繼續堅持,甚至說:「噢,拜託,你明明就很愛,不要甲仙了啦!」
→ 在這種情況下,小華沒有尊重小花的拒絕,並暗自假設她的「不」其實是「Token Resistance」,這是不尊重。
把夜店換成「親密行為」
如果把去夜店換成「親密行為」,事情就變得很不一樣:
第一個故事叫「調情」,第二個故事則是「性騷擾」。
主題四:【 結語:你情我願是不變的根本 】
看過一些鄉民無禮地說,「誰知道他到底想不想要?搞不好只是價錢沒談好?」
如果順著這類鄉民的思路是價格問題,價錢談好至少是你情我願,所以事情的本質沒變,關鍵依然是:
「人與人有邊界,當你想進一步、對方拒絕時,你得尊重,同時,你有權利繼續提出邀請,但脅迫就是越界。」
當然,不能排除沒有「要在心裡口難開」的例子,但只要謹守界線與尊重,你就降低了誤會與被誤會的風險。
重申重點:你情我願。
希望你我身邊的親朋好友都不曾遭遇過這樣的傷痛,最重要的是,我想對所有受害人說:
「妳沒有錯,是他的錯。」
by (討厭欺負女性的男性的)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Aaron Du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 Aaron@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