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8歲孩子的歧視實驗和創意的力量】|RULES CREATIVE

催生一個實驗的歷史事件

1968年4月4日晚間6點1分,39歲的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站在田納西州第一大城曼非斯市(Memphis)洛林汽車旅館(Lorraine Motel)2樓陽台遭到槍擊,子彈從右臉頰進入,打破了他的下巴,然後穿過脊椎,停在金恩的肩部。金恩隨後被送往聖約瑟夫醫院(St. Joseph’s Hospital)急救,但依舊回天乏術,當天晚上7時5分宣布死亡。

這事件震驚全美,也讓所有黑人群體心碎,騷亂隨之而起,然而有也許多人只是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彷彿看著看著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愛荷華州(State of Iowa)的小學三年級對老師簡·埃略特(Jane Elliot)也是釘在電視前久久無法言語中的其中一位。

隔天,一位學生跑來問她:「老師,他們昨晚開槍打了一個國王,他們為什麼開槍打那個國王?」簡老師支支吾吾地試圖解釋,但怎麼說也說不清,但一股火讓她決定做一個實驗,讓學生們知道歧視是怎麼一回事。

藍眼睛棕眼睛實驗

#藍眼睛棕眼睛實驗

在課堂上,簡老師向這些8歲的男孩們宣布:

「藍色眼睛的孩子比棕色眼睛的孩子更優秀,因為褪黑素會讓人的眼睛變藍,也會讓他們更聰明、更善於學習。」

簡老師接著又宣布:「從現在開始,藍眼睛的同學請都坐在前排的座位,午餐的份量多一倍,休息時間多五分鐘、休息時棕色眼睛的同學不能進來,而且藍眼睛的同學還可以不用紙杯、直接喝教室裡飲水機的水,最重要的是,棕眼睛的同學不准跟藍眼睛的同學們一起玩。」

班上一個藍眼睛的孩子馬上起身抗議:「我爸爸的眼睛是棕色的,但他並不笨。」簡冷靜地提醒孩子:「你不久前才說過你爸爸踢你喔。」然後她問其他藍眼睛的孩子們:「你們藍眼睛的爸爸有踢過你們嗎?沒有吧,這正是說明藍眼睛的人比棕眼睛的人更優秀。」

然後她讓所有藍眼睛的孩子們去幫棕色眼睛的孩子圍上一條領巾,這樣大家更好分辨誰是藍眼睛、誰是棕眼睛,孩子們乖乖的順從了。

實施才一會,8歲孩子們的行為開始發生變化…

藍眼睛的孩子變得自信、快樂又活潑,棕眼睛的孩子們則變得傲慢、專橫、甚至敵視藍眼睛的同學們,但微妙的是,棕眼睛的孩子們同時還變的更孤僻、怯懦,甚至順從於藍眼睛的同學,。

下課的時候,一個棕眼睛的同學揍了一位藍眼睛的同學,老師問他為什麼,她說:「他叫我棕眼睛的!」老師接著問:「棕眼睛怎麼了?」學生回答道:「這…這很卑鄙!」

接著老師又發現,棕眼睛的同學們聚在操場的一隅,他們看起來悶悶不樂、羞愧且憤怒。

說到這,你想必已為實驗的結果感到震驚,這麼短的時間裡、一個人為設置的條件,就可以這麼深刻的影響人們的行為,但…

你以為實驗結束了?

藍眼睛棕眼睛實驗

隔天,簡老師一早宣布:「其實我昨天撒謊了,真相是棕眼睛的同學比藍眼睛的同學更優秀。」

他接著宣布:「藍眼睛的同學不准跟棕眼睛的同學們一起玩耍,因為你們沒有他們好,一樣,棕眼睛同學課間休息時、妳們不能進來打擾,喝水要用紙杯,還得圍上領巾。」

接著一樣的情況開始一一發生,只是角色逆轉,現在有自信、快樂的人變成了棕眼睛的孩子,而藍眼睛的孩子變得悶悶不樂、抑鬱、憤怒。

#揭曉

隔天,簡老師告訴孩子們真相:「你們其實沒有任何不一樣,這些條件是我編的。」

然後老師拿出這兩天的測驗成績給同學們看,當孩子被歸類為比較高級的那一群時,他們的平均測驗成績遠比被歸類為下級時優異。

他利用這個實驗讓孩子們明白:

「這個人性實驗是為了讓他們親身感受被人歧視的感覺,也讓大家明白

『群體歧視』的產生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

尤其在權威人物的引導下,僅僅是眼睛顏色的差異,就足以讓兩個群體敵視彼此,更何況是其他像是『膚色、國籍、宗教、性別…等』更明顯的條件,這都很容易產生歧視的行為。」

這個在當今社會不可能重現的實驗,簡老師總共測試了450人,經北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後續追蹤:參與過實驗的孩子的種族主義傾向,遠低於其他未參與過的孩子。

藍眼睛棕眼睛實驗

#那些想打破刻板印象的廣告

許多廣告人都懷抱著一樣的理想,試圖透過自己的專業來弭平各種歧視,舉幾個例子。

1. 我們很相像

機票比價網Momondo在2016推出的<The DNA Journey>(DNA旅程),從人類DNA彼此交纏甚深的發現,藉由實境廣告的形式,讓人們知道原來我們與其他人有這麼「深」的共同點。

2. 女孩子的模樣

Always的<Like a girl>(像個女孩)是另一個經典案例。

企劃人員找了小女孩、小男孩、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分別請他們表演「女孩」應該有的舉止,結果除了小女孩不顧形象、奔放自由的擺弄四肢外,所有人都擺出扭捏、婉約、女孩子氣的形象。

這也是另一個社會刻板印象下的制約。

3. 日本的校園歧視

去年底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的NIKE廣告,講述三名來自中國、韓國及有黑人血統的少男少女,在校園中受到歧視與霸凌,直到他們勇敢穿上球鞋,在運動場上證明自己,才終於獲得認可,展現出自信的微笑。

這支廣告和前面兩支很不一樣,引起了大量日本人的反彈,覺得NIKE在醜化日本,然而,同時又有同樣比例的人群表示支持,因為日本校園裡歧視與霸凌的問題確實嚴重。

除了這三支廣告,如果你有想到其他絕妙的案例,也請分享給我們。

#結語

包含簡老師的實驗與上述的三支廣告,他們都無法根本性的解決人類刻在基因裡那區分你我的天然傾向(詳細論述可參考【以群而分的消費者啊】」),但這他們出現,確實都提供人們短暫的省思,甚至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價值觀。

我想,作為廣告與行銷行業的從業者,當我們渴望對這世界有所助益時,我們確實可以用手邊最親密的武器大膽宣戰,這武器的名字就叫做:創意。

by (手執武器的)傑克小編

參考資料:
Blue eyes, brown eyes: What Jane Elliott’s famous experiment says about race 50 years on

Jane Elliott’s “Blue Eyes/Brown Eyes” Anti-Racism Exercise | The Oprah Winfrey Show | OWN

Jane Elliott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用策略與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Written by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