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定價與價格戰】|RULES CREATIVE
Q. 當你遇到銷售問題,你第一個想到提升銷量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A. 沒錯,降價。
降價聽起來很廉價,然而,降價卻是有經濟學最基礎也最扎實的假設:「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
什麼是需求定理呢?
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斷言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當一物品價格增加,其需求量會下降,反之亦然。換言之,根據需求定理,若Y軸為「價格」、X軸為「數量」,當中的需求曲線必定是一條「向右下傾斜」的線。(如圖)
然而,除非能帶動足夠的量來彌補,降價總是犧牲利潤率、甚至虧本,因此品牌多會在推出產品前,就已預留好足夠的「空間」。
那麼該如何計算?有哪些定價方式呢?
#三種定價方式
常見的定價方式有四種:成本定價法、競爭對手定價法、消費者導向定價法和消費者意願定價法。
分別闡述如下。
一、成本定價法
成本定價法是最最符合人性直覺的定價方式,也就是基於生產產品的成本(研發成本+材料成本+製造成本+管銷成本+行銷成本+通路成本+其他)再加上你預計想賺得的利潤,得到最終售價。
*成本定價法價格=成本+利潤
這類定價的優點是「符合直覺、好計算」主要風險有二:
1. 你不確定加上去的價格,消費者買不買單。
2. 若實際銷量偏低,則無法攤提成本,實際成本就會遠高於預估成本。
絕大多數的新創企業,都是採取這類定價法,也是台灣製造業老闆轉戰品牌時最容易陷入的迷思:
「我們代工才賣多少?憑什麼客戶可以賣10倍價格?好,我今天賣他一半的價格,我的品質一樣好,價格只有一半,消費者怎麼可能不跟我買?」
是的,結局如我們所知,消費者多半一點都不想跟你買。(笑)
二、競爭對手定價法
以市場上現存的競爭對手的價格為基礎,直接採用或微調,得到最終售價。
*競爭對手定價法價格=競爭對手價格+調整
這類定價法的優點是「定價簡單」;缺點有二:
1. 面對競爭、總是被動,容易被競爭對手牽著鼻子走。
2. 會忽略自己與競爭對手的定位差異,以及對手在說服消費者買單這個價格所付出的努力。
3. 若市場產品差異化小,提早進入市場、定下標準價格、有成本優勢者,大者易通吃,後進者很容易落入死局。
這是第二多被採用的方式,如4G服務推到後期的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亞太等電信商,因為基於競爭的不得不,也因為決策成本低廉。
而上述風險最極端的案例就是「行動電源」市場:2013年小米推出了第一款10,000毫安的行動電源,一口氣把整個市場的標準價從99RMB(450NTD)~199RMB(900NTD)殺到60RMB(270NTD)。
除第一波洗掉一整批參賽者外,後來進入市場的新廠商試圖模仿小米的價格,投入後才發現根本無利可圖,紛紛退出市場。
三、消費者導向定價法
這類是小編認為最根本的定價法,也就是從消費者痛點及癢點為需求基礎,再透過消費模式為出發點,最後調整自身品牌與產品的定位,最後訂出價格。
*消費者導向定價法價格=消費者對產品的價值認定
這類方法的好處是「化被動為主動」及「基於消費者需求」,而壞處有三:
1. 消費者研究不易,考驗主事者對消費者的理解。
2. 易迷失於消費者的現存偏好,而忽略消費者還不知的需求。
3. 價值認定與消費者有落差,結果造成售價徹底失焦,無法帶動銷量。
APPLE手機的定價是典型:當我們覺得iPhone已經夠貴了時,它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調高價格,恐怖的是:銷量不減反增。
換言之,APPLE非常精準的了解自己的產品對消費者的價值。
四、消費者意願定價法
這類定價法較為新穎,也就是「不制定具體價格」,讓顧客根據自己的價值感受和意願來自由支付價格。
*消費者意願定價法價格=消費者自由意願
這類定價法的優點是「讓消費者非常有掌控感」和「行銷話題強」,缺點是「若定位不符,易淪為無法創造收益的純粹行銷活動」。採用這種定價方式得有三個前提:
- 產品的體驗性要強。
- 產品的邊際成本要低。(也就是生產成本固定,一產品可多賣)
- 要有基礎客源。(才能帶動周圍)
最經典的例子是英國搖滾樂團Radiohead獨立發行的第七張專輯《In Rainbows》,在正式推出實體專輯前,他們把整張專輯直接放上網,供消費者隨意下載,付款隨意、不付也沒關係,結果…
下載人次:180萬人
付款比率:38%
平均每人支付金額:2.26美元
隨後帶動的效應:
CD銷量:175萬張
黑膠套裝(40英鎊/張):10萬張
當年世界巡迴演出觀眾總數:120萬
銷量與收益雙雙創新高。
不能忽略
上述四種定價方式各有優劣,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然而,一個千萬不能忽略的是:
採用不同定價方式的參賽者,市場上都仍存活的案例,所以不可蓋棺定論孰優孰劣。
#價格戰
最後說一個千古難題:價格戰。
在台灣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低成本和價格戰害死台灣。」有這說法無可厚非,終究有無數人成為價格戰的犧牲品。
即使如此,我們卻也別忘了歷史上那些「最極端的價格戰」如何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如:Google的免費搜尋,FB的免費社群,Spotify的免費音樂,LINE的免費即時通訊和大家最喜歡的「電商免運」。
退一步看沒這麼極端的價格戰,也就是「降低售價來取得市場優勢」,有哪些戰略上的好處?
1. 降低客戶(消費者)的購買門檻
2. 數量增加帶來的規模經濟帶動成本下降
3. 培養起客戶的使用習慣忠誠度
4. 迫使企業精煉各環節的效率與成本
5. 製造競爭者的進入門檻
代工業的經典是鴻海的「赤字接單,藍字出貨」,進而產生規模與資本優勢,創造出全球領先客戶非找他不可得競爭態勢。
民生消費品的經典是台灣人最愛的Costco的「不熄一切成本降低成本」,不接受信用支付(聯名信用卡除外)、不做廣告、毛利壓縮在14%以下,「借助一切手段來降低成本,將其轉換成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進而從年費獲利。
本質上來說,兩者的戰略一致,消費者觀感卻大不相同,然而,這都無損本質:
價格戰是自古至今至未來,最重要也永遠不會缺席的商業戰略之一。
by 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