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謠言之於智者?行銷該如何借鏡謠言?】|RULES CREATIVE
「我們那麼努力做內容和傳播,結果還不如那些八卦和謠言,真令人氣餒…」
友人的感嘆,是許多人共通的感慨,這讓小編我不禁心想:「真的耶,排除掉謠言的負面意涵,本質上來說行銷內容的擴散不就跟謠言的傳播一樣?」
因此,我想談談謠言。
什麼是「謠言」?
當今社群網路最讓人頭痛的問題是什麼?除了網路霸凌,想必你的答案和我一樣:假新聞氾濫。
仔細想想,如果把假新聞的「新聞」兩字拿掉,假新聞其實就是一條「假的資訊」,也就是「謠言」。
為什麼我們如此痛恨謠言?因為謠言傳給我們虛假的內容,誤導我們,而我們被誤導的結果總會讓釋放謠言的人得利,多不甘心!
然而,有一個人不這麼想,他說:
「謠言未必是不好的,謠言能被傳播,是因為它有價值。」
身兼品牌研究與社會學家的JEAN-NOEL KAPFERER(尚.諾埃爾.凱費洛,後稱凱費洛先生)在其經典著作《Rumors: Uses, Interpretations, & Images》(謠言)中如是說。
這不意味凱費洛先生認同謠言,他只是從道德判斷中抽離,直視「謠言的本質」,所以他進一步提出:
「謠言不是名詞,是動詞,消息只有被傳播出去後,才可能成為謠言;如果謠言被創造出來、卻無人知曉,謠言也失去了意義。」
謠言有三個屬性:
1. 非官方屬性
2. 傳播速度極快
3. 真假難辨
使用一個消息,然後透過大量人員的參與、傳播和動員,同時具備「內容」與「傳播」兩者,才是會是謠言。
#謠言的特徵
先說一個真實故事。
“1938年萬聖節前夕,美國CBS電台當播音員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在《空中水銀劇場》播出改編自小說《世界大戰》的廣播劇。節目交代了故事背景情節後,突然插入一段緊急新聞,廣播員表示剛剛目擊「隕石墜落」,實況轉播報導「火星人侵襲地球!」,地點在新澤西州的Grover’s Mill!廣播員的聲音慌恐,把火星人講得非常可怕…
節目結束前,廣播員自首道:「嗨,各位聽眾,火星人根本沒來,一切都是虛構的,剛剛我只是用新聞報導的方式講故事喔。」
據說,當時有一百萬收聽了這節目的地球人信以為真,很多住在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的民眾紛紛逃離家園,引發一場大恐慌。而劇情中的事發地Grover’s Mill,更有當地人誤以為水塔是外星人的太空船,集體開槍。”
看到這則新聞,你可能會想:「太扯了,這一看就是假的。」如果考慮1938年的時代背景,就不意外,當時的人們對「太空」和「科技」充滿想像,就像2020年人們對於區塊鏈與AI的陌生與想像。
而這種「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的謠言,就揭露了謠言的三種特性:
第一,謠言的傳播方式,通常暗合人的心理本能;
第二,謠言不斷重覆,會讓你陷入不得不信的心理機制中;
第三,謠言發生在群體中,你不信就容易被孤立。
尤其是第三點「謠言發生在群體中,你不信就容易被孤立。」這點,在所羅門‧艾許(Solomon Asch)的經典「從眾心理實驗」裡最為有趣。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包括你在內的十名受試者齊聚一堂,從 1 號編號到 10 號橫坐成一排,你正好是第10號,但其實順序早就內定好了,而真正的受試者只有你一人,其他九位都是由實驗人員假扮的。
試題的答案非常明顯,例如左圖:「左邊那條線的長度,和右邊ABC三條線中的哪條一樣長?」
想都不用想一定是「B」, 但1 號受試者說出了他的答案:「A!」你心頭一驚,望向 1 號受試者,但他的表情卻是如此的篤定。就在你懷疑 1 號受試者眼睛是否脫窗時,2號受試者也回答:「A!」此時你漸漸開始懷疑起自己。而就在你還沒搞清楚狀況的同時, 3 ~ 9 號受試者也陸續作出「A」的回答。輪到你時,你眉頭深鎖、雙唇緊閉,一個「B」字在你口中蓄勢待發,準備奪唇而出……
結果你回答:「A!」
連你自己都為你說出口的答案感到驚訝,但你感到一陣安心。
這就是從眾效應。
#人們為什麼愛傳播和會相信謠言
再換個問題,從傳與接受的角度來看。
凱費洛先生提到:「謠言跟黃金一樣是有價值的,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今天不把謠言說出去,謠言在明天就會貶值。」
這揭示了人們喜歡說與容易相信謠言的特徵。
A. 人們會什麼喜歡說謠言
1.社交貨幣
謠言往往是一個新聞,是一個社交貨幣,講出來會覺得自己跟得上時代的潮流,在關注時代。
2.求知慾
謠言有可能來源於人們渴望求知的慾望。
3.存在感
人們常常是為了說服別人而傳謠言,進而讓自己感覺到存在。
4.洩欲
說謠言有時也是發洩和自我釋放,越尖酸、越悖德、越悲慘的事情反而讓說的人產生莫名的快感。
5.關係成本
關係越緊密、越容易傳播謠言,因為取信度高,出錯的成本也低。
6.大眾傳播的本質
謠言總不需驗證,卻又像一個證據,傳播者的成本極低,而當事人得自證清白。
B. 為什麼人們容易相信謠言
1.來源
謠言可能來自消息靈通的人士,來源讓人覺得可靠。
2.無關痛癢
即使可能為其他人造成傷害,但與自己沒有利害關係,接受成本極低。
3.或許
真真假假,但「無法排除可能為真的機率」。
4.無風不起浪
謠言通常看起來很經得起考驗,而且謠言總無法反駁一句:不說別人,為什麼就說你呢?
5.戲劇化
謠言總有爆點&戲劇化,容易刺激感官。
6.有解釋空間
謠言總模糊、有解釋空間,賦予人們解釋的全力,而人天生傾向參與與簡單化解釋。
7.重複的力量
傳開的謠言會讓我們不斷聽見,三人成虎的道理。
8.期望
謠言之所以會傳開,也總因為其符合人們內心的渴望。(如玉女出軌等)
9.不想像個笨蛋
掌握資訊、掌握權力,交出資訊、交出信任,接受資訊、接受友誼,更根本的是:我們都不想扮演那個「我什麼都不知道」的傻瓜。
此外,凱費洛先生也有探討「如何抵禦謠言」,但由於與本文主題無關,請恕我忽略,有興趣者可參考原書。
#之於行銷的啟示
上面講了這麼多謠言的面向,回到資訊傳播的三點本質:
一、資訊會隨著傳播的過程自動生長
二、資訊是其固定的受眾群體的
三、資訊很難改變別人的固有認知
再結合到行銷上,則成為了三點準則:
一、想要傳播的消息,能先設定好明確的傳播者與受眾。
二、想要傳播的資訊,要具有社交貨幣的屬性。
三、想要傳播的資訊,不要違背傳播者與受眾的認知。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忘了一個本質:
「人們總愛說、愛聽他們原本就相信的事。」
by (敬業的)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