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脾氣真差,有病嗎?(科學告訴你情緒其實從哪來)】|RULES CREATIVE
「冷靜點,你得學著控制你的情緒。」
你心想:「道理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很氣啊!」
下面兩個場景想必你不陌生。
當你因受委屈而氣急敗壞時,卻有人不識趣的叫你控制好情緒,你心想:「道理誰不知道,如果他沒這樣,我怎麼會生氣?我他喵的就是生氣啊!」
另外一種場景是,班上同學或公司同事裡,總有那種小題大作、情緒反應特別激烈的人,你有時也不禁想:是不是有病啊!
情緒不利溝通,增加溝通成本,是工作與生活的阻力,所以如果可以了解情緒,我們是不是更能控制自己或理解他人呢?
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一本關於情緒的書 —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 希望能對你在職場與生活中有所助益。
#情緒建構理論與我們的情緒
根據傳統情緒觀點,情緒是自發的,所以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情緒在身體或大腦中是固定線路,由大腦的固定部位決定,比如傳統情緒觀點就認為杏仁核掌管恐懼,缺乏杏仁核就無法習得恐懼。
而《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的作者、國際知名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 Lisa Feldman Barrett)在經過研究與理論建構後,提出了一套截然不同的解釋法,她認為:「情緒實際上並非生來就有,也非普世共通,而是你所身處的社會共識、文化與教養下的產物。」
她稱這套觀點為「情緒建構理論」。
#情緒是外來的?
回想我們過去對情緒的認知,多半是:發生某件事,我們看見、聽見或感覺到,然後產生情緒,並透過臉部、肢體或語言來表達情緒。
所以才有各種教我們走麼透過察顏觀色的面部或肢體觀察術出現,這類線索有個專有名詞叫:「情緒指紋」。
情緒指紋不是沒有來由的概念,而是心理學家跑去原始部落裡,拿著文明人各種情緒的照片讓土著們看,交叉比對後發現「人們對於表情所透露的情緒理解一致」,所得出的結論。
而巴瑞特博士推翻的正是這點,她在其他兩個研究和自己的研究裡指出三個事實:
1. 把表情加上肢體動作、或拿著什麼東西,會改變別人的判斷。(ex. 怒吼+拿著冰啤酒的手,反而是興奮)
2. 科學家拿大猩猩玩具嚇唬嬰兒,紀錄嬰兒的臉部情緒,然後再回頭中紀錄中試圖判斷,結果發現,他們根本無法從嬰兒的表情來判斷情緒。
3. 巴瑞特博士從情緒與大腦活動分析,她發現:就像痛苦、恐懼與學習新知時杏仁核活動都會增強,任何一塊大腦的區域都沒有負責單一情緒活動。
換言之,上述三個反證證明了:情緒指紋沒有全球通用的普遍性。
於是,她提出了前面提到的全新理論架構:「情緒建構理論」。
巴瑞特博士認為:
所謂的「情緒」,只不過是大腦針對身體的「內感」(interoception)所產生出來的加工結果:大腦會利用過去經驗、當下環境、以及語言來把「內感」經驗區分成某些文化上的不同類別。
基於此,情緒建構理論有三個主要的論點:
1. 每種情緒沒有一一對應的生理反應,情緒指紋並不存在。
2. 我們的情緒表現會根據文化、生活經驗而改變,沒有所謂生來如此的共通性。
3. 情緒反應是我們大腦基於文化與過去經驗主動預測、並建構出來的。
就像網路上常有的心理測驗,總把人「歸類」:你是愛焦慮的人、你是樂天的人、你是易怒的人。而這些標籤其實都隱藏了情緒的真相,造成錯覺。
而巴瑞特教授樂觀的認為:
情緒是一種預測,是每個人針對外在環境跟內在生理反應編出來的故事,而且只要加以訓練,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情緒有高度的掌控能力。
她利用書中的前八張講述了上述的種種,而理論的細節與相關論述於此不再論述,我們更關心的是第九章之後的內容:
這套理論如何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或控制我們的情緒?
#控制情緒的三種方法
在講如何掌控情緒前,巴瑞特博士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情緒粒度」。
情緒粒度就像影像的解析度:解析度不佳,顆粒大,像8bit遊戲,看到的畫面粗糙也模糊,相對不好辨認;而解析度佳,就像8K電視,看到的細節清晰又精緻,我們很好辨認其中的差異。
而情緒粒度高的人,能夠辨認情緒的細節,因此不容易沈溺或陷入籠統的情緒裡。
基於這前提,我們再回到原本的問題上:該怎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歸納原書有三種方法:
方法一:提高自己的情緒粒度
學著用更細膩的語詞來表達感知到的情緒,包括對他人的情緒和面對自己的情緒,像是開始把「感覺不錯」改成「著迷」、「排憂解鬱」、「很有啟發」等等,或把「覺得糟透了」改成「讓人洩氣」、「不被鼓勵」、「氣餒」等等。
當我們能利用的情緒形容詞越豐富,就越能掌握情緒。
方法二:重新分類自己的情緒
例如當自己冒汗、發抖的時候,不讓自己掉入焦慮的類別,而是跟自己說「我感到興奮、非常期待」,就能協助自己校正預測。
因為比起不存在的情緒迴路或指紋,掌握解釋權能幫助我們跳脫二元對立、重新定義自己的情緒。
方法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是最老套、也最務實的方法,簡稱保持身心健康:注意飲食衛生,經常運動鍛鍊身體,得到充足的睡眠等。
#運用範例
基於上述的方法,當我們憂鬱時,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 改變描述自己情緒的詞:我很憂鬱 → 我對自己的情緒感到有些氣餒。
2. 重新分類自己的情緒:憂鬱 →我正在內省。
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許我該早點睡。
而面對他人的情緒時(例如,生氣的同事),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 改變描述他的情緒的詞:他很生氣 → 我對自己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感到詫異。
2. 重新分類他的情緒:生氣 →他因為需要無法被滿足的失落,而正在平衡內心。
這道理同心理治療裡的「敘事治療」:改變故事的敘述來賦予不同的意義,進而改變面對事情者的心理感受。
#職場
職場中的人際關係裡,低潮與摩擦難以避免,看完巴瑞特博士的理論後,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
我們不用臣服於情緒,反之,我們可以掌控他。
以上方法看起來挺傻,但經過小編自己親身試驗,頗有效,故推薦給大家。
by 傑克小編
—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