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美,是很主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談不攏的美感)】|RULES CREATIVE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6 min readJun 24, 2019

--

「姐,這設計還可以嗎?」「嗯哼。」|Artwork by Nichiolas Mottola Jacobsen aka

如果你是品牌客戶、廣告行銷或設計團隊的成員,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

覺得設計師的作品不OK(或設計師覺得AE的brief不OK),你試著跟他溝通,結果他最後一臉不悅的說:「每個人的審美不同,美,是很主觀的。」

你一時語塞,因為無可辯駁,但這對解決問題毫無助益,所以你心情惡劣的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好顯得無能地去求助於主管或老闆,滿懷怨憤。

這個每天都在發生的劇情,有兩個課題可以討論:

1. 怎麼說服對方?

2. 美,真的沒有客觀標準嗎?

今天,傑克小編想跟你聊的是第二個話題,「美,真的沒有客觀標準嗎?」,但小編想進一步刨根問底地談:

「我們對於美的鑑賞力究竟從何而來?」

“每個人的審美不同,美,是很主觀的。”|Cao FeiRumba 1: Incubator (for Parkett no. 99)2017

#大腦怎麼審美

要找出根本,一定要科學,故要科學地討論這個問題時,就得談談我們的「腦」了:我們的腦是透過什麼機制來產生審美呢?

先說三個科學研究的結果作為前提:

1. 在我們的大腦中,沒有一個專門的區域來負責審美。

2. 要完成審美這事,大腦需要調用各部位來合作。

3. 產生美感其實是腦中對於影響的再創作

換言之,美感不是腦中某一個局部就可以決定,而是得透過複雜的資訊傳達、轉換而產生。

整個機制可以分為兩個步驟:

1. 自下而上的解構

看見一幅畫時,會經歷下述步驟:
眼睛的晶狀體會把這幅畫的二維圖像,投射到視網膜上;
→ 視網膜細胞沿著視神經,把圖像信息轉換成神經迴路,傳輸到丘腦;
→ 丘腦再把這些回路傳遞給初級視覺皮層
→ 最後初級視覺皮層再把這些迴路分佈到各自的目的地:負責情緒的杏仁核、幫助記憶的海馬體,和控制軀體運動的大腦皮層。
這是審美的第一個步驟:自下而上的解構過程。

2. 自上而下的重組

在腦神經接受到各種資訊後,由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來指揮
→ 前額葉皮層讓分散的神經迴路重新會合,並組合成人們真正看到的畫面;
→ 大腦視覺中心會先清除掉自認為不相關的細節,抽象出人物、景致或實物的特點
→ 再從大腦記憶區內搜索相關的內容進行擴展和聯想,用自己的理解去重新建構出畫面的細節
→ 最後,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圖像: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幅畫。
這是審美的第二個步驟:自上而下的重組過程。

從解構到重組,一則圖像經歷了拆解與重塑,所以我們最終「實際上看到」的畫,其實是被我們的大腦加工、修改過和重新賦予意義,和這幅畫的原型根本不一樣。

這也印證了那句著名的名言:

「一千個人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人心中也會有一千個蒙娜麗莎。”|Mona Lisa, smiling.

#審美能力的基礎是什麼

理解了機制,這時不禁會問:那又是什麼來決定審美的高低呢?

看到巨大壯闊之物覺得震攝、看到開闊的綠地覺得心曠神怡、看到結構對稱的幾何圖形覺得神秘美麗…等,這些的根基是「基因」,源於安全與健康的表徵。然而基因之外的答案則是:

「閱歷的多寡。」

什麼是閱歷的多寡呢?也就是「知識的多寡」加上「見識的多寡」。

舉一個著名的例子:
你看見「蒙娜麗莎的微笑」,覺得很美,但哪裡美你說不出來,但若你知道…

1. 《蒙娜麗莎的微笑》運用了「色彩透視法」和「暈塗法」、所以色塊之間的邊界總是朦朦朧朧,是達文西畢生技巧的集大成。

2. 達文西改了蒙娜麗莎的微笑不下20次,是他脫稿症的集大成之作。(?)

3. 蒙娜麗莎在被收到羅浮宮之初都沒有很紅,而是到1911年時《蒙娜麗莎的微笑》被偷了,找了好多年才找到後,才因此成為全民關注的爆紅傳奇畫作。

那你就會知道:《蒙娜麗莎的微笑》多麽有劃時代意義、多麽精巧和多麽傳奇。

因此,我們覺得一個設計或藝術品美不美,不僅僅因為作品本身的內容和形式,更關乎於他的知識細節和背景故事。

「閱歷的差異決定了感受的差異」。

再補充一個故事:

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把自己的大便裝入了90個密封的罐頭,還給每個罐頭都貼上了標籤叫《藝術家的大便》(Artist’s Shit)。1991年,這些罐頭在蘇富比拍出了6萬7千美元一罐的價格,看似荒謬,但之所以有人會認同它的價值,是因為他們能接受到Piero Manzoni對當代藝術收藏現狀的諷刺。

<Artist’s Shit> at Städel Museum, Frankfurt am Main

#總結

總結上述「審美兩步驟」與「審美能力的基礎」,我們回答最初的問題:「美,真的是主觀的嗎?」

很遺憾,因為經過拆解與重塑,美確實是“主觀”的。
然而商業世界溝通的美,卻未必是主觀了,這我們得回頭檢視工作中設計與藝術的兩的根本:

1. 設計與藝術不會自己說話,得靠你賦予它意義

業界一般稱呼其為「把作品賣出去」。

2. 審美能力的差別源於知識與見識

故若發現公司同仁或客戶的審美和你有落差,請提高他的審美依據,業界一般稱作「提供Reference」。

因此,如何在美是主觀的、審美有落差的前提下,順利把你的美推銷給團隊、客戶和消費者,這又是一門學問了。

寫到這文章也告一段落了,關於內文中沒有提到「如何說服」的部分,其根本不脫我一再提到,亞斯里多德在《修辭學》中提到的說服三基礎「信譽、情感與邏輯」,請容我下次再聊。

最後,祝大家都能理解與溝通自己的美呦。

by (美輪美奐的?)傑克小編

審美腦 |Art by Gary Waters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我們用策略與創意和你一起做生意。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Written by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