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洞察【 製造業決定轉型做品牌前,有些事你一定得知道 】

待過金融業、製造業、廣告行銷業的傑克小編我,既參與過也協助過製造業做品牌,自己也經營著2C品牌,所以對於製造業做品牌在商業模式、生產模式、管理模式、組織結構與財務結構上的「痛」有深刻的理解。

這些企業的目的是正確的,想打破目前身處「微笑曲線末端」的困境;而這些企業也都跌過不少跤,都找過各種根本搞不清楚製造業的侷限的「品牌顧問」和「品牌專家」。

然而在這個成敗論英雄的年代裡,成功者受吹捧、失敗者被嘲笑,但正如那句名言:

「成功的方式千百種,失敗的原因總是那幾個。」

所以我想跟你說說「製造業與品牌商的根本性差異」如果你跌過或遇過,相信你會很有感;如果你還沒踩過,也請務必參考喔。

分兩個層面解析:模式差異與決策差異。

#層面一 [ 模式差異 ]

模式差異有五種。

1)客戶

外部銷售模式簡單,只要搞定幾個人;現在得搞定層層經銷通路與消費者。他們都是你的客戶。

2) 生產

過去是接單生產,越單一越好,現在得依市場預估規劃,保持生產與庫存彈性。

3)管理

過去是外部管理單純,內部管理複雜無比;做品牌是內外都複雜。

4)人才

製造業雖然也是服務思維,但是是以滿足B2B客戶的需求為目標;品牌是服務業思維,是以提供客戶差異化的體驗為目標。目標不同,訓練出來的人也不同。

5)預期回報

代工見單生產,投資報酬率相對可預期;品牌或服務業卻是投報率與實現獲利時間相對不穩定的行業。

#層面二 [ 決策差異 ]

1. 以「獲得」來決定「投入」

1) 製造業的獲得是按訂單量來計算的,注重短期收益,面對訂單,工廠內部首先會問的問題是:「能不能做?」 而「能不能做」的決定要素是:利潤、技術、交期。

2) 投資行銷先看預估效益,再決定投資金額

製造業每一份投資都可以評估回報,行銷一樣也可以,但他卻是隔了幾層的量化指標,因此對於製造業的老闆們而言,投資行銷是一件難以理解的飄渺。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Written by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