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不想被AI取代的你(共情的工作價值)】| RULES CREATIVE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6 min readMay 6, 2019

--

「不想被AI取代的你 。」 Art © JJ Jordan

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及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的生物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在台灣翻譯出版的書有三本:

《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 《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 《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

小編很喜歡他用科學方法來探究哲學命題的科學思維,而我更喜歡他的是:即使在科學界已是泰斗級人物,絲毫沒有科學盲的傲慢,這具體表現在他下述的這段話:

「科學並不能回答有關我們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才算美好的生活,或者如何構建一個道德的社會。」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的黑猩猩三部曲。

#共情等於同情心

法蘭斯.德瓦爾近年來研究的主題是「社會情感」、「共情」與「道德」。

其中共情,就是我們常說的「同情心」。德瓦爾從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得出結論:

「共情這種看似不利繁衍的特徵,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這種天性的基因會被遺傳下來,正是因為共情有利於社會運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除了能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並能維持人類對於公平感的需求,當然,還有約定俗成的道德演進。」

從經濟角度看,也可以這麼解讀共情效益:

「在德瓦爾證明了共情是人對於人際關係的天然需求的前提下,在淺層共情供給過剩、深度共情供給不足之際,深度共情的邊際效益極高。」

商業上,這體現在「換位思考」與「消費者洞察」的思維上;而在人的好感度這點,則被稱為有沒有一顆溫暖的心。

講到被稱為「共情」的同情心這個概念,其實我真正想談的是「人類的工作」這件事。

#技能的市場供需

這幾年最常討論的問題是:「未來什麼工作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你也一定常聽到類似的危言聳聽:「沒有創造競爭力,你就等著被機器取代吧!」

你甚至也在新聞上看到「某某行業今年引入自動化,一共裁撤掉XX萬人」的新聞。

人工智慧是「絕對理性與絕對科學」的集合體,看似遙遠,卻確實是現在進行式,想像起來都令人毛骨悚然。

而在「未來什麼工作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諸多學者與名人提出專著探討,答案歸納起來大誌有幾種:

1. 創造性工作
如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設計師等。

2. 人與人接觸的工作
如服務業、醫療與護理行業等,人們“比較喜歡”跟「活的人」互動的服務。

3. 企劃型的工作
如CEO(?)、商業企劃、行銷企劃、商品企劃(含虛擬與實體)等,需要與多人合作的工作。

4. 其他可能性
(歡迎補充)

這幾個類別有個共通點:在理性與科學之外所擁有的「高度共情能力」

也就是以「理解他人感受為基礎,解決他人問題或滿足他人情感需求的感受能力。」而這個能力的概稱,就是共情,也就是同理心。

然而這個Geoff Colvin已經講過的觀點,依然不是我真正想談的。我想談的是「同理心的市場供需」,這談論的前提是「機器人是理性與邏輯的極致」。

「機器人是理性與邏輯的極致。」|Art by Victor Natan

#同理心的市場供需

藝術創作需要高度的探索能力,探索自己的內心與想像他人的內心,因為能換為想像,所以才能創作出讓人移情的角色及故事。

而在進入網路年代之前,閱讀與寫作一直是一種稀有財。從最早只有富人才能學會閱讀與寫作,到後來閱讀普及後、只有部分人能定期提筆寫作,直到現在的網路世代,人人隨時可讀、隨手可寫、可創作。

需要同理心的創作隨時在進行著,然而這時我們得問一個問題…

「人類有因此變的更有同理心嗎?」

戰爭、政治、犯罪等新聞給我們一種印象:「人類哪有變的更有同理心?人類依然殘酷。」

事實不然,從各種環保意識與社會團體的普及這點,我們從客觀數據得知:人類其實變得比過去更有同理心了。

這時第二個問題又來了:「既然人類變得更有同理心,那為什麼同理心會是未來人類無法被取代的關鍵呢?」

我的答案是:「未來真正無法被取代的是,有深度或有廣度的同理心。」

也就是「有深度或有廣度的共情」。

#深度共情與廣度共情的邏輯

深度與廣度是比較級的詞彙,他的比較基礎是沒這麼深、沒這麼廣,比較淺、比較窄…等等相對的量級。

這時回到市場供需邏輯:當一個物品供給量過剩時,它的價值會因此下降。換言之,當共情普及時,共情之於人們的價值感也降低了。

這來自於人腦的基本機制:當一種渴望被滿足後,對於同樣的滿足、人腦會變得遲鈍或提高滿足點,所以人滿足會消退,甚至變得更不容易滿足:經濟學上稱為邊際效益遞減。

然而相反的,當一般性共情在普及後價值下降之際,「更高級的共情」就變得有價值。而所謂更高級的共情,就是上述所說「更深」或「更廣」、甚至「又深又廣」的共情能力。

體現在職業技能上,就是我們常聽見的「更細膩的服務品質」、「更打動人心的作品」、「更新奇的體驗」 …諸如此類。

而這一切的邏輯,是常聽見的差異化;而差異化的來源,則是分析、洞察與創造;而洞察、分析與創造的根本,即是「對於人與由人組成的社會的理解」:謂之共情。

而未來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類別的根本,是有門檻的共情。

#最後

最後我想補充:「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有點寬泛,而我所談論的是「非社會福利制度類工作」、「高於平均薪資」、且在市場上「得提高價格才能取得人力的工作」。

而如何發揮與提升人類的本能,正是關鍵;而關鍵之一,就是具有廣度與深度的共情能力。

一種邏輯的觀察與思考,僅供參考。

by (喜歡思考的)傑克小編

開啟有廣度與深度的共情吧。© Hugo Suíssas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簡介 — [
https://speakerdeck.com/jack13841/rules-creative-introduction ]

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我們以策略與創意和你一起做生意。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Written by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