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人人都愛自由創新的文化,而它背後有個混亂的模樣】|RULES CREATIVE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12 min readDec 16, 2019

--

“自由創新背後的混亂模樣。”|Art by Yuko Shimizu

小編上週寫到【人人都愛自由創新的文化,但它背後有一個殘酷真相】一文,引起不少討論,有正面、有反駁,無論如何都讓人覺得欣慰。而今天,小編想從另一個面向談談「創新文化」,先說總結:

即使需要紀律,但「創新背後必然有一幅混亂的模樣」。

在開始談「創新背後的混亂」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上週Gary P. Pisan教授告訴我們的殘酷真相:「關於創新的殘酷真相就是,它的一面是創新,另一面則是紀律。」

然後他進一步衍生創新文化背後重要的五個原則:

1. 包容失敗,但不容忍無能(Tolerance for Failure but No Tolerance for Incompetence)

2. 勇於實驗,但要有高度紀律性(Willingness to Experiment but Highly Disciplined)

3. 給團隊心理上的安全感,但要極度坦率(Psychologically Safe but Brutally Candid)

4. 要團隊合作,個人責任也得分明(Collaboration but with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5. 組織要扁平,但領袖得強大(Flat but Strong Leadership)

(還沒讀過的朋友可先閱讀下方連結,這樣會有助於你了解這個主題。)

既然知道了創新文化的五個原則,但更重要的是:該怎麼打造創新文化呢?

這裡小編想為你介紹一本「書名看似不搭嘎,內容卻100%有益」的好書,這本書名為《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亂有道理的!》(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亂有道理的!》(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by Tim Harford

#混亂帶來創造力

Tim Harford是小編個人非常喜歡的經濟學家,他的《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是許多經濟學愛好者愛不釋手的有趣讀物,而身為一個經濟學家,他卻寫了一本關於「創新」的書,而且不僅寫得好,這本《Messy》還被Amazon名為2016年百大好書之列。

如書名,這是一本專門講「混亂」的書,而其宗旨在說什麼呢?

「在這個人們努力追求效率、專注力與團結的年代,混亂不僅讓人更像個人,更是解決問題、培養創造力思維的必須。」

以下分三個部分來談:主動擁抱混亂、多樣性的混亂和高效率的混亂。

“主動擁抱混亂、多樣性的混亂和高效率的混亂…聽來真要命。”|Art by Yuko Shimizu

A. 主動擁抱混亂

先說一個小故事:

「2014年,爆發倫敦地鐵工人大罷工,導致全城270個地鐵站關閉了171個,絕大部分的倫敦乘客被迫走和平時不一樣的路線,有趣的是:當罷工結束後,5%的乘客繼續留在了新發現的路線上。」

換句話說,這次隨機、粗暴又擾人的罷工,反而帶來的「幫助人們發現新機會的好震盪」。

回想現在講述工作的理論與書籍,多數在講「專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練習」,然而我們都知道,成就一件事還需要「靈感」和「運氣」。講述前三項的書籍與理論隨處可見,「靈感」被放在創意思考類的書籍,而「運氣」似乎就來到抽象的神鬼或星座論中。

然而靈感和運氣真的沒有辦法透過其他更科學的方式來產生嗎?

有的,Tim Harford告訴我們:

「通過主動制造混亂的辦法,可以增加任意震動發生的次數,提高工作的創造力。」

這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具體的實驗結果:研究人員實驗「意外干擾對人們創造力的影響」,於是對於其中一組測試人員,故意在考試前搗亂,並鼓勵他們出錯,結果相較於其他人,這組人的創造力反而提高了。

另一個有名的故事是爵士樂大師Keith Jarrett的顛峰之作「The Koln Concert」是史上最暢銷鋼琴獨奏專輯(350萬張銷量),而讓他創造出這場經典演出的緣由,竟來自一個嚇死人的意外。

史上最暢銷的爵士鋼琴獨奏專輯,來自於Keith Jarrett擁抱了一場意外。

史上最暢銷的鋼琴獨奏專輯誕生的故事

1975年Keith Jarrett的Koln音樂會舉行時,他才32歲,剛離開Miles Davis樂團,在唱片圈只是一個剛冒出頭的小夥子。

而承接他的演奏會的Vera Brandes女士,現在是奧地利薩爾茲堡一所大學中的音樂學系主任,當時只是一個熱愛爵士樂的年輕女孩。聽到Keith Jarrett的經紀人提到Keith Jarrett要來歐洲演出,Vera瘋狂的表示自己願意幫忙安排,而沒有經驗的Vera卻承租下「從來沒有辦過爵士獨奏會的Koln歌劇院」。

終於到了音樂會當天,Vera在下午來到演奏廳,沒想到前一場排定的歌劇演出竟然取消,諾大的舞台一片漆黑,只有安全門亮著微弱的小燈。Vera在昏暗的舞台上看到一架鋼琴,認定這就是音樂廳管理處跟她掛保證會準備好的「貝森朵夫290 Imperial演奏會鋼琴」。

沒想到的是是…當Keith Jarrett上台試彈了幾個音後,不發一語的繞著鋼琴看了好幾回,接著默默走過來告訴Vera:「如果不換鋼琴,今晚不可能演出。」這時她才發現,舞台上那架鋼琴非但不是Keith指明要的貝森朵夫,而且狀況慘不忍睹:音高失準、踏板卡住,鋼琴中央甚至有幾個黑鍵發不出聲。

幾經波折下,Vera東求西跪總算找到調音師幫他修復鋼琴,然而對於任何一個鋼琴家來說,這都是一台很悲劇的鋼琴,而音樂會即將開始…

時間到了,Vera瀕臨崩潰,她沒想到的是:Keith Jarrett竟然準備上台。而他登台之前,Keith只對Vera說了一句話令她永生難忘的話 :「just for you.」

從當年觀眾的回憶描述,我們不難發現這場神奇的演出,是許多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首先,在歌劇院諾大的舞台上,竟然只擺了架不成比例的小鋼琴,為了讓這架鋼琴發出足夠音量,Keith必須用盡全力敲擊琴鍵,對於Keith這晚的演出產生了關鍵的影響。其次,Koln歌劇院優美的木造結構,與觀眾席幾近全黑的環境(演奏時雖然坐滿一千四百名觀眾,但是Keith從舞台上卻幾乎看不到任何人),似乎也帶給Keith靈感,更能完全投入在演奏之中。

而這種多意外因素帶來的結果是:史上最暢銷、最令樂迷津津樂道的一場經典演出。

而這場經典,來自於Keith Jarrett擁抱了一場意外。

B. 多樣性的混亂

「當所有團隊都在追求凝聚力,但凝聚力有時候卻無法帶來工作能力的提升,甚至會損害團隊的工作能力。充滿多樣性的團隊,儘管溝通上比較辛苦、甚至有些不舒服,但工作成果可能會更好喔。」

大到國家,小到公司與社團,我們都很講究團結、特別愛講凝聚力,「團結就是力量」,這個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為了團結,我們會用「建立身份認同」、「家庭感」或各種方式,讓人們萬眾一心,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團結真的成果就好嗎?」

進一步問:

「團結對創新好嗎?」

你想必聽過「創新需要多樣性」這樣的說法,但請想想,多樣性意味著難以團結,換言之在創新上,比較不團結的多樣性反而對創新更好。

那如果不是創新,而是講求精準、客觀或正確呢?

請想想美國的陪審團:一個陪審團要判斷一個案件,團中往往既有白人又有黑人,同時還得分配不同職業的人來加入,為什麼呢?因為要避免偏誤,才能相對精準與正確。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今天是個拳擊手,要請三個教練,你會全部都請拳擊教練嗎?不會,你可能會請一個拳擊教練、一個健身教練和一個營養師,因為你想更全面的輔助自己。

這就是多樣性的好處,創新也是如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陷阱,越相似的人思考邏輯越相似,也越容易掉入一樣的陷阱,反之,也難以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這個在組織的實例是:

四個好朋友組成的團隊,績效往往會比三個好朋友加一個外人的團隊差的緣故。

承上述,我們可以這麼總結:

  1. 這世界上有兩種團隊:

第一種講團結,他們適合目標明確、工作方法也明確的工作,所有人都知道應該做什麽和怎麽做,你只要去做就是了。

第二種講多樣性,他們目標未必明確,適合沒有固定模式、力求集思廣益、講究創造性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一個外來的新想法很可貴,人們想要的是靈感刺激。

2. 當你渴望創新時:

刻意製造有些混亂的多樣性,對創新有益。

“當你渴望創新時,刻意製造有些混亂的多樣性,對創新有益。”(團隊表示:哭)|Art by Yuko Shimizu

C. 高效率的混亂

「現代社會要求我們整潔、有序、有效率,但其實,秩序往往帶給我們更低的生活效率。混亂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也象徵著身為人類的我們,擁抱自由與獨立,拒絕按照規範的人性需求。」

Tim Harford在這部分提出了幾個非常顛覆的觀點,包含:

1. 書桌不用刻意整理,重要的放上面就好。

2. 文檔不用刻意整理,重要的找得到就好。

3. e-mail不用刻意整理,需要時再搜尋就好。

Tim Harford觀點來自於統計結果,「整理的時間 v.s. 需要時找到的時間」,結果驚人的發現:

「刻意整理、維持整潔的時間,遠遠超過需要時再去找的時間。」

以上當然不是說可以亂到不方便工作、東西都找不到,而是適當的混亂,反而對於效率有益。

再者,回到企業上的創新,一個衍生的課題是:什麼樣的混亂有助於創新呢?

答案的根本有二:

1. 人與人互動的混亂:在空間上容易遇到不同部門的人的設計。

2. 擁有自主權的混亂:可以主宰自己的空間與環境的設計。

因為必須撞見許多人,所以社交變複雜,雖然容易焦慮,但易碰撞出新的火花;因為可以有限度的掌控自己的空間,因此會花心思設計及找到自己最高效的方式,因此有效率。

秩序的極致是機器,而我們是人,在工作上卻被要求標準與整潔的人,就像機器,因此:

「混亂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

D. 混亂的人啊

說起混亂、難以預測的人,你會想到誰?以這兩三年來說,「美國總統川普」應該是許多人的答案。

「出招沒規則,總愛反悔,還喜歡天天在Twitter上發言,搞的各國緊張兮兮、全球人心惶惶…咦?川普就是混亂的代表啊。」

沒錯,美國總統川普可以算是「混亂」這個概念的代言人。

另外你有沒有發現,你待過最有創造力的公司或團隊,往往都是那些發展中、組織還不健全、工作像打仗一般的企業。

Steve Jobs還在世時的Apple、早期的Facebook和Rules Creative(咦)都是,亂中似乎有序,只是外人看不清。

美國總統川普可以算是「混亂」這個概念的代言人。|Art by Yuko Shimizu

E. 創新的紀律與混亂

最後,談到這你想必對混亂之於創新的好處已經有了概念,這時我們不得不回到文頭提到的主題:創新的另一面是「紀律」。

「混亂有紀律,pardon?」

你沒聽錯,正是如此,這是兩個不同層面、沒有矛盾、彼此協調的切入點:

「紀律是創新的本質,混亂是創新的方法。」

總結起來我們可以這麼描述一個充滿創新能量的團隊:

「這是一個組織扁平、人員複雜、工作狀況充滿意外、甚至辦公室看起來有些亂的團隊,但團隊的領導很強大、敢於負責,他很能接受失敗、但難以接受無能的失敗,他鼓勵實驗、但實驗得有明確的目標與進度,他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充滿安全感,且團隊在他的領導下比起溝通坦率、就事論事、直言不諱。

這是一個看似混亂,但產出優異,使命必達,非常有創新能量的團隊。」

這就是RULES CREATIVE目前的模樣,你呢?

by (亂糟糟的)傑克小編

這是一個看似混亂,但產出優異,使命必達,非常有創新能量的團隊。|Art by Yuko Shimizu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我們用策略與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Written by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