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美,是很主觀的?讓科學來告訴你到底有多主觀】|RULES CREATIVE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7 min readNov 25, 2019
“我美嗎?”|Adele Bloch Bauer By Gustav Klimt

「拜託,這個很醜耶,我覺得那個比較好。」

「嗯…美,是很主觀的。」

「……」

這樣的對話想必你也遇過或聽過,不論在設計或藝術品的鑑賞上,人們對於「什麼比較美」的看法總有分歧,這時我們不禁想問:

「美,真的沒有客觀標準?真的是主觀的嗎?」

比起各種主觀論述,我們不如透過科學研究的視角來找答案吧。

來自紐約、非常有藝文氣質的科學期刊網站《Nautilus》裡,小編讀到一篇今年二月的一篇名為《What is neuroscience doing to art?》(神經科學對藝藝術做了什麼?)的科學文章,非常有參考價值,那這篇學術文章的結論是什麼呢?

「根據人們不同背景與不同閱歷的差別,美,真的是主觀的。」

而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問:「我們的審美是由什麽來決定?」

A. [ 大腦的審美機制 ]

在基因科學、腦神經科學與生物學突飛猛進的年代,我們可以在坊間透過《自私的基因》、《這就是生物學》、《快思慢想》、《切開左右腦: 葛詹尼加的腦科學人生》和《行為: 暴力、競爭、利他, 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這些名作了解到:人類的行為與意識是多麽身不由己。

而這些書都沒有提到人類「審美」的機制,進一步說是「人類的腦子究竟怎麼進行審美?」

共分為兩步驟:

自下而上的「解構」

自上而下的「重組」

一個設計品或藝術品映入我們的眼簾時,大腦其實等於做了二次創作:先解構、再重組。

然而,這卻不是由腦子裡任何一塊專門的區域所負責,而是牽動腦中一連串的區域所交織而成的感受。

下面這一段是「解構」與「重組」的具體過程與說明,如果對於過程有興趣可詳閱,如過沒興趣也可跳過、直接看說明,這都不會對你的理解造成阻礙。

自下而上的解構

眼睛的晶狀體會把眼睛看見的作品的二度圖像(平面),投射到視網膜上

→ 然後視網膜細胞沿著視神經,把圖像信息轉換成神經回路,傳輸到視丘(又名丘腦)

→ 視丘再把這些回路傳遞給初級視覺皮層

→ 初級視覺皮層再把這些回路分布到各自的目的地,比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幫助記憶的海馬體,和控制軀體運動的大腦皮層。

→ 完成解構

看起來複雜,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你買了一盒模型,你得先看說明書、然後把模型的零件通通拆開、分類放好,先進行修整或加工。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幅畫或一個設計品時,我們的腦子做的第一步是把他們徹底拆解,分配到腦中的不同區塊裡。

自上而下的重組

大腦視覺中心會先清除掉自認為不相關的細節

→ 抽象出人物、景致或實物的特點

→ 從大腦記憶區內裡找出相關的內容進行擴展和聯想

→ 用腦中的理解去重新建構出畫面的細節

→ 完成腦海裡完整的視覺圖像

這個過程的指揮官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主要功能是讓分散的神經回路重新會合,並組合成我們最終看見的畫面。

續前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就像是我們開始組模型,而組的過程有些零件找不到地方放置、或是自己不喜歡,而是我們就刪除它,只保留自己喜歡的部分,最後組成我們的模型

解構與重組後

而解構與重組後的結果呢,因為拆過、篩選過又重新加工過,自然而然和原本看見的作品非常不同,甚至可以這麼說:

「僅僅是每看見一次,我們都把眼前的作品重新創作了一次。」

想當然爾,同一個主題與同一個作品,你的創作和我的創作自然而然長得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討論「這個作品美不美」的標的物,有著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實則完全不知情的微妙差異。

然而你會想:這只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有差異,可是美不美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小編我接著說明。

“噢,我解構妳、又重組妳了…”|The Kiss by Gustav Klimt

B. [ 影響審美的關鍵是什麼?]

看了那麼多煩人的內容,這部分就不做鋪陳,直接說結論,影響美的三個最關鍵的根本因素:

關鍵1:生物演化的過程。

關鍵2:知識與閱歷

關鍵3:重複曝光效應與從眾效應

接著我們來一一闡述。

關鍵1:生物演化的過程。

我們對於美的感受,最根本源自於生物演化,也就是「什麼有利於人類繁衍?」這個大課題。

有利於人類繁衍的特徵,會被人類記住,而隨著基因一代一代傳遞下來,最終成為我們對美的感受。

舉例:
我們覺得對稱的臉比較美 → 這是由於在沒有醫療、生存條件相對艱辛的世界裡,對稱的臉往往代表著健康,和對方交配出來的種也容易存續。

我們看到開闊的草原覺得心曠神怡 → 這是因為開闊的草原可以遠遠就看見對我們有危害的動物,及時逃跑,所以我們心生放鬆的安全感。

關鍵2:知識與閱歷

我們覺得一件設計品或藝術品美不美,第二個關鍵是我們「知不知道」與「懂不懂」。

知道什麼?懂什麼?

知不知道創作這個作品的工藝與難度?看不看得懂?

知不知道創作這個作品的作者的理念與故事?能不能懂他和一般作品的差異?

知不知道這個作者和自己有什麼相似度?能不能懂之於你有什麼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欣賞一個作品時,藝術家總想讓你了解時代背景、主題,並試圖引起你的反思。

關鍵3:重複曝光效應與從眾效應

這部分不在《What is neuroscience doing to art?》的文章裡,而是小編自己的補充。

  1. 「重複曝光效應」
    -意指:人們會單純因為自己越來越熟悉某個事物,而產生好感。
    -
    例如:自己越看越美的臉,還有電視上越看越帥的車和明星。
  2. 從眾效應
    -意指:人有受到多數人一致的思想或行動影響,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的現象
    -
    例如:原本覺得iPhone的瀏海不好看,可是賣得好、設計師們又齊稱讚,似乎是自己不懂欣賞,再想想,越看越好看呢。

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這兩個效應正是所有品牌、廣告公司與行銷公司試圖對你產生影響的手段。

”原來我們都是基因的孩子啊…“|Danae by Gustav Klimt

C. [總結]

讀到這想必你已經理解身為人類的我們,究竟如何進行審美?人與人之間的審美差異又在哪?

再讓我們複習一次大腦之於審美的兩個關鍵:

A. 大腦的審美機制:解構與重組。

B. 影響審美的關鍵:生物演化、知識閱歷與兩個心理學效應

所以如果下次客戶、同事、朋友或合作夥伴膽敢挑戰你的審美時,你可以大聲地對他說:

「很遺憾,你若不是大腦在解構與重組的過程中出了問題,要不就是生物演化沒存對基因,亦或是知識閱歷不足,更可能單純是被重複曝光效應與從眾效應洗腦了…我同情你。」

以上,請參考。

溫馨提示:小編最後的建議乃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嗆聲有賺有賠,請詳閱公開說明書。(笑)

by (熱愛審美的)傑克小編


原知識出處:《What is neuroscience doing to art?》at 《Nautilus》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我們用策略與創意和你一起做生意。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