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解的人際網絡 | Art by Kylli Sparre

#知識【 人際網絡之於收入、社會地位與對世界的理解(傑克小編私心推薦) 】|RULES CREATIVE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12 min readJul 20, 2021

最近我讀到一本很重要的書,它給了我三個未來的指導方向,分別是:

1. 你該怎麼交朋友、該怎麼認知自己扮演什麼角色?

2. 你該怎麼認知未來的金融風險、以達到降低個人財務風險?

3. 你該怎麼理解你社會與文化的變話、讓自己有機會得利或至少減少損失?

這本書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的網絡」,作者是以研究「網絡」著稱的史丹佛經濟學家馬修・傑克森(Matthew O. Jackson),書名則是《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

課題由個人到社會,論述深刻,不藏私的分享希望你也知道,能避免對自己產生誤解,也避免目標與行動不一至的失焦。

根據務實需求,分別描述如下。

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

〖 Q.1 你該怎麼交朋友、該怎麼認知自己扮演什麼角色? 〗

基礎:同質相吸

先說一個名為「同質相吸(Homophily)」的現象,這現象一點都不稀奇,簡單說就是:

「人們傾向與同類來往。」

這句像是廢話一般的結論,是人際網絡本質中最重要的本質:

「人不止傾向與同類來往,人還非常不喜歡跟非同類的人來往。」

「同類」怎麼定義呢?說來殘酷,馬修・傑克森教授從分析中得知:

「種族、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宗教、婚姻、就業、地理位址」都能讓人同類相吸、異類相斥,而且只要有一點點的偏好,都會造成極大的改變。

舉個書中的例子,著名的「白人逃離現象」,說的是當有黑人搬進白人社區,結果會造成白人紛紛搬走的結果。

多少黑人搬進白人社區時,白人會紛紛搬走呢?真實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答案是「5~20%」。換句話說,一個20戶的白人社區裡,只要搬進來1戶到4戶的黑人家庭,就會造成白人紛紛搬走的現象。

在講究人人平等的世代,分外諷刺。

友誼悖論

不知道你有發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妳的朋友的朋友,總是比你多。」

這不是錯覺,真是如此,書中稱之為「友誼悖論」(friendship paradox)。

其實不是你特別不受歡迎,而是因為「受歡迎的人,會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名單中;不受歡迎的人,自然只會出現在少數人的朋友清單中。」所以,當你想到哪個朋友受歡迎,自然而然會想到那個朋友特別多的朋友。

這也是為何我們和其他朋友的共通朋友中,總有幾個「好像誰都認識他似的朋友」。

認識很多人一般被稱為「人脈廣」,然而,「朋友多就代表價值大或權力大嗎?」馬修・傑克森教授提供了一個有根據的視角,我接著說。

妳的朋友的朋友,總是比你多。| Art by Kylli Sparre

網絡影響力與權力

很多人都會討論「該交什麼樣的朋友才對自己有好處?」,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問:「什麼樣的人有power?」

馬修・傑克森教授提供你四個衡量指標:

1. 人氣度 — 點度中心性:你有多少朋友?

2. 連結度 — 特徵向量中心性:你的朋友有多少朋友?

3. 觸及範圍 — 傳播中心性:你是否是資訊散播的來源?

4. 媒合與橋樑 — 中介中心性:你是強而有力的媒合者?關鍵中介者?或是位置得天獨厚的協調者嗎?

換句話說:

你的朋友有名不代表他的權力大,得看他的朋友多不多;朋友多也不代表力量大,得看他是否是資訊的來源;你的朋友有名、又有很多朋友、還是大家得到資訊的消息中心,如果他還是不同群體間的橋樑,那就太棒了。

歷史上經典的案例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推手,梅迪奇家族。

最大的中介:梅迪奇家族

在同個年代,梅迪奇家族在政治與經濟上其實還稱不上最有權力的家族,當時的斯特羅濟家族和奧比奇家族其實更為富裕、更有權勢,後來為什麼會演變成梅迪奇家族一家獨大的結果呢?

馬修・傑克森教授分析的結果是:

梅迪奇家族透過婚姻與商業交易,在當時的權力網絡中扮演了「關鍵中介人」的角色。

因為成為不同群體間的橋樑與協調者,讓梅迪奇家族不論遇到各種政治鬥爭與商業競爭,都能透過人際網絡的力量逢凶化吉,並進一步累積實力。

那我們可以怎麼都度量一個人在網絡中的權力有多大呢?小編用一條公式來表現:

網路權力 = fx( 人氣度 , 連結 , 觸及 , 中介 )

與這樣一個兼具「人氣度、連結度、觸及範圍與媒介橋樑」交朋友有多好?妳問問米開朗基羅和那些被梅迪奇家族贊助的藝術家就知道。(笑)

受惠於梅迪奇家族的一部分藝術家們
梅迪奇家族的人脈網絡

〖 Q.2 你該怎麼認知未來的金融風險、以達到降低個人財務風險? 〗

1997亞洲金融危機、2000達康泡沫、2008全球金融海嘯…這些著名的經濟危機,以及過程中一些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狀況,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銀行家很貪婪?
政府被綁架很無能?
官商勾結?

也許都對,但還不夠透徹,馬修・傑克森教授從兩個角度告訴你。

金融機構越來越大的本質

金融機構天然會傾向讓自己越來越大,本質原因很單純,為了追求「規模經濟」,而追求規模經濟有三點好處:

1. 規模可以降低維運成本
→成本攤提。

2. 規模可以參與大型投資項目
→生意門檻與規模帶來的參賽條件。

3. 規模帶來品牌與聲譽
→大到不能倒、吸引更多消費者:消費者買保險的預期心理。

基於上述三點,以銀行為例用一句話總結:

「因為消費者喜歡大間的銀行,且銀行變大可以降低營運成本、參與更大的項目,所以銀行變大好處多多,只要是銀行都想變大。」

這就是不分國內國外,全球滿是金融巨頭的原因。

金融市場的外部性

延伸的問題是:變大不是變強?怎麼遇見危機時,反而會看見像雷曼兄弟這類金融巨頭反而脆弱不堪呢?

這牽涉到一個概念:

金融市場的「外部性」特別大、特別廣。

什麼是外部性?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他人的福祉,卻沒有承擔相應的義務或回報」,金融市場的外部性有三:

1. 金融市場牽涉到參與這特別廣,一出問題會牽涉到每一個人,擴散特別快。

2. 更緊密的連結不等於風險更高,交易對手多、且風險分攤廣,系統性風險反而下降。

3. 感染無需接觸,即使沒有做任何不良投資,危機發生時依然受影響。

而從網絡科學的角度,如果能在波瀾初起時就抑止傳染,遠比爆發海嘯後才想辦法改善,來的容易、代價也比較小。

這也是為何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各國政府會不惜代價的去「滅火」的根本原因。

而之於機構或個人,又該如何避險呢?一條公式:

避險=增加連結 X 降低系統性風險

1. 增加連結: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2. 降低系統性風險:不要讓任何一個籃子彼此間有太多的連結、佔據你太大的比重。

一句話總結:

「請增加你的反脆弱性。」

增加反脆弱性。| Art by Kylli Sparre

〖 Q3. 你該怎麼理解當代社會與文化的變化,讓自己有機會得利或至少減少損失? 〗

講這部分前,請先認識兩個概念。

德格魯特式學習(DeGroot Learning)

妳覺得自己的意見是獨立而沒有受他人影響嗎?

根據研究,人有兩種傾向:

1. 我們容易揣測某些人知道的比自己多。

2. 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動物,我們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觀感,因此我們會為了回應同儕壓力,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基於此,學者歸結出一個被稱為「德格魯特式學習(DeGroot Learning)」的傾象:

「人會藉由蒐集反覆和朋友交談的內容及參考友人、名人發表的資意見後,將所有的意見平均納入考慮,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

換句話說,我們的意見多半接近於我們搜集到、能夠接受的意見的平均值。

羊群效應

羊是最關注自己夥伴的群體動物,他們有90%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夥伴上,所以只要有一隻羊受到驚嚇,整群羊就會驚慌起來。

而「羊群效應」指的就是「人有受到多數人的思想或行動的影響,而產生盲目從眾的現象」。

而回到生活圈裡,羊群效應的在同儕間的心理因素有微妙不同,他們往往源於:

「在群體中對共同體驗的追求,本質上是一種圈子內的社交行為。」

一個你常會遇到的狀況是:某部電影很火熱,只要朋友圈有幾個人去看了、並熱烈討論起來,你也會暗自想著自己該不該去看,而且,你有常高的機率去看。

這在本質上是群體內的社交需求。

漸漸不流動的社會

「德格魯特式學習」和「羊群效應」是前文提到的「同質相吸效應」的側寫,而三者都是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漸漸不流動的根本原因。

因為同類人會相吸,因為人的見解來自群體中的平均,因為人會從眾,所以:

「當你生活在某個層級時,你的同儕成為你見識的來源,你的同儕也成為影響你思考與行動的依據。」

也許你會想這沒什麼大不了吧,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嗎?我得殘酷的告訴你:差別巨大。

三個美國研究提供了殘忍的數據,如下:

1. 大學同一棟宿舍的樓友若有成功就業與拿到好薪水,平均會提高同樓層友人的就業率24%、薪資提高26%。

2. 一個人脈連結高於75%同行的高階經理人,其薪水平均高於同層級多同行25%。

3. 根據一份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2/3的白人男性沒有任何其他種族的摯友。

看似沒有相關性的數據,卻讓人怵目驚心。

基於上述三點及前文提到的種種,我們得到三個啟示:

1. 同質性限制了資訊交流與常識的流通:如教育。這不僅影響父母,也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影響兒女。

2. 一個人是否追求高等教育或進入正規勞動市場,很大程度取決於成長環境和同儕。

3. 進入勞動市場後,薪資與發展機會也取決於多少同儕仍活躍於職場。

總結來說:

「人們的決策」、「發展機會」、「最終結果」三者在社會網絡中環環相扣。

換句話說:

「你所屬的圈層,大概率上決定了你的發展。」

貧富不均

貧富不均是當代熱門話題,我們最長聽見的是判斷年所得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而書中則提到了另一個指標則是「代際收入彈性(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代際收入彈性:用來衡量親子兩代收入的關聯性,也就是社會財富流動的程度。

各國代際收入彈性

1:代表父母在收入上的相對優勢,「完全跨代保留」給子女。
0:代表父母在收入上的相對優勢,「完全沒有保留」給子女。

從圖中可以合理的發現,北歐國家的社會流動性高,而秘魯、中國和巴西相對低,令人意外的是三個先進國家,「英國、美國和瑞士」,這三個全球金融的領頭羊,社會流動性竟是如此低。

進一步把「代際收入彈性」與有名的「基尼係數」放在一起,就是大名頂頂的「蓋茲比曲線(The Great Gatsby Curve)」了。

各國的蓋茲比曲線

從上圖中可以發現,「代際收入彈性」與「基尼係數」基本上呈現正相關,這代表一個可怕的現實:

「社會不流動與不平等間存在驚人的相關性。」

而這相關性衍生出一個推論:

「社會不流動與不平等互為因果:不平等會滋養不流動,不流動也會造成不平等。」

因此

在Q3中我們談了許多,首先是人的觀點會受圈層影響的「德格魯特式學習」;再者是人有受到多數人的思想或行動的影響,而產生盲目從眾的現象的「羊群效應」;我們還談到你所屬的圈層,大概率上決定了你的發展的「社會不流動」現象;最後用蓋茲比曲線來說到各國「貧富不均」的現狀。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

A. 「我們得不斷努力去跳脫圈層。」

怎麼跳脫?小編提供你三個角度:

1. 地域上的改變
轉移居住地 →搬到更好的地方,或更資源豐富的地方。

2. 人際面的優化
篩選朋友 → 理性分析誰是益友、誰是損友,並有意識的調整交際。

3. 人際面的調整
增加新的朋友圈 → 加入新的社團、認識新的朋友,或從較少聯繫的老朋友中挖出從更深入的交集。

看起來有點勢利,但沒辦法,正如自行車手與探險家丹・比特納(Dan Buettner)所言:

「你選擇親近誰,就決定了你受到什麼影響。所以,選個有好習慣的朋友吧。」

你的朋友不只是你的朋友。| Art by Kylli Sparre

〖 總結 〗

《人際網絡解密》一書的內容繁雜,限於篇幅,小編的解讀難以全部道盡,但精華大致如此,也問問,妳還記得小編在文章的第一段寫到,我們要談哪三個課題嗎?

幫你複習,希望你能在本篇中找到這三個問題大方向上的原則。

1. 你該怎麼交朋友、該怎麼認知自己扮演什麼角色?

2. 你該怎麼認知未來的金融風險、以達到降低個人財務風險?

3. 你該怎麼理解你社會與文化的變話、讓自己有機會得利或至少減少損失?

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孤島,我們受到他人的制約,這點千真萬確。

基於此,最後我想用馬修・傑克森教授無比犀利的一段話做為收尾。

「追根究底,真正限制人們發展機會的,仍舊是那堵由同質性一手推起的資訊與價值觀高牆,這些網絡隔閡才是造成社會不流動與不平等的主要推手 — 我們應該將不平等視為結果,而非根本的原因。」

by 傑克小編

網絡隔閡。| Art by Kylli Sparre

[ RULES CREATIVE/ 吾則創意]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獨立品牌代理商 Rules Creative,用策略與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