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買一個婚姻吧!|Artwork by Martín Lagares

#洞察【別怕,買一個婚姻吧!】|RULES CREATIVE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7 min readAug 10, 2020

「結婚後夫妻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不但不能面對面,而且還分不開。」

— Al Gore (美國前副總統 高爾)

【婚姻的話題】

之於所有品牌與廣告人來說,販賣愛情,就總會遇上販賣「婚姻的憧憬」;而談到婚姻,就會有兩代人婚姻觀念不同的糾結。

臉書上「結婚」的話題很多元,根據不同立場與處境,話題不一:

一部分單身的人說著「好想結婚!」。

另一部分人則說著「為什麼要結婚?」。

還有一些人則相對低調地表示「結不結婚都可以。」

已經結婚的人立場也很不一致:

有人說「如果給我再選一次,我一定不會結婚」,

也有人說「結婚很好,就是怕外遇」,

更有人說「結婚前結婚後都一樣」。

即使立場與意見不一,在同志爭取婚姻平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

“當人們獲得結婚的權利時都不禁狂喜!”

這可以從「擁有平等權利」的角度去看,也暗示了人們不分性向都有對「婚姻憧憬」。

對婚姻的看法因人而異,探問不同人,其觀念和看法因每個人的成長經歷、背景、條件、需求與處境而不同。

然而如前文所言,終究婚姻依然是最主流的伴侶終極關係,故姑且不從經濟學討論婚姻的情感意義與財產分配的制度意義,倒是可以思考「人們選擇結婚的思考模式的轉變」。

當人們獲得結婚的權利時都不禁狂喜!|Artwork by Martín Lagares

【過去與現在】

比較過去與現在的婚姻模式,可以這麼概分:

過去的婚姻關係比較像是

不論是基於指腹為婚、相親、政治婚姻或戀愛結婚,基本型態是「不論你準備好了沒,結婚後就一起努力,工作存錢、生兒育女,照顧父母。不論貧富貴賤,齊心協力度過。」一種結婚後在一起面對、打造理想生活的形態。

而現在的婚姻形態則不太一樣

除了經濟繁榮與都市化造成晚婚或晚孕的態勢,結婚的基礎更像是「彼此(或一方)經濟獨立,條件穩固,有過感情經歷,在相處中確定彼此,兩人想要穩定下來,尋求安全感與穩定感。婚後兩人不急著生孩子,先享受甜蜜的婚姻生活。」一種條件備妥後在挑選對象的形態、共度美好生活的形態。

兩者一樣是結婚,期許與目標卻大不同:

「過去像是接受命運的安排;

現在則像上街消費人生的未來。」

消費文化裡的我們,會備齊自己內在、外在及物質的條件,構思好自己理想的對象與生活、款好子彈,一邊物色、一邊試探,再根據籌碼與實際可購得的對象調整目標與預期,下好離手、彼此交換誓約。

買到喜歡的、覺得人生變得美好,用了覺得不滿意,雖然麻煩,也一樣可以離婚,終究人生是自己的,我也可以消費自己。

這就是消費文化下的婚姻模式,屬於我們這個年代。

【婚姻的幻滅感】

有理想、就有幻滅,不論是過去與現在皆然,但若基於愛情,兩者不大相同。

過去婚姻婚姻的幻滅就像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裡寫道:

「結婚以前,自以為就有了愛情,可是,婚後卻不見愛情生出的幸福。歡愉、激情、陶醉,這些當初在書本中讀來的美好字眼,生活中究竟指的是什麽呢?她渴望答案。」

而現在婚姻的幻滅則像在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裡茱麗亞·蘿伯茲的自述:

「我曾對生命有熱情但它消失了,

我要去能讓我再次悸動的地方。」

兩者看似類似,但愛情幻滅的基礎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過去:沒有,期待有,結果沒有。
現在:有,期待更美好,結果變差。

基礎不同,期待不同,所以幻滅的程度不同,破碎的容易程度也不同。

進一步探究為何會有落差,這得說到人性中根本的兩種渴望:

第一種是安定感與歸屬感

基於生存演化,人們為了生存與繁衍,天生有渴望不變化,及歸屬於某個群體、某段關係或某個身份符號的傾向。

第二種是刺激與冒險

一樣是基於生存演化,人們覓食與開拓,天生有對於未知的事物好奇,追求刺激的傾向。

這兩種同時存在又彼此衝突的傾向,終年在我們的腦子裡打架,並讓我們在刺激後渴望安定,安定久了又想尋求刺激,如此矛盾。

兩種同時存在又彼此衝突的傾向,終年在我們的腦子裡打架。|Artwork by Martín Lagares

【交換】

而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呢?表面是冒險進入一段新關係,本質責是安定與歸屬的渴望。

「我們用自由交換歸屬,歸屬孕育出穩定,而穩定則消滅了冒險,缺乏冒險則不再刺激,因此需要刺激來激發的慾望也隨之凋零。」

看似令人沮喪,反過來敘述也一樣成立:

「我們用歸屬交換自由,用冒險消滅穩定,缺乏穩定而總是刺激,因此歸屬來穩定的平靜也隨之遠離。」

基於上述我們再看過去與現在婚姻幻滅程度的差異,

過去

本來就沒有自由,期待的只是歸屬感外的愛情,因此幻滅感相對薄弱。

現在

本來很自由,消費的是更高、更美好的期待,因此幻滅感無比濃厚。

這是根本差異。

而這個差異卻依然奠基在一個基礎上,就如巴爾札克所寫:

「戀愛視快樂為目的,

而結婚視整個人生為目標。」

人生包含快樂、卻也不只是快樂,還有酸甜苦辣、悲歡離合與責任。

【消費吧】

為了避免誤會,還是強調:

以上的陳述可能會造成一種「過去比現在更好」的誤會,然而這並非事實,因為現代消費型的婚姻是這個時代文化的一部份,換言之可以稱之為背景條件,因此對於背景條件我們無需批判,這是經濟與生活型態的衍生物。

就如同世事有得就有失,婚姻本身也有代價,而其中的一部份就叫「幻滅」。

有幻滅也有發現,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努力避免「看好不看壞」,規避風險,但我們更須避免的其實是「看壞不看好」,徒斷可能。

既然是在消費型婚姻的年代裡,其實我們更有選擇的空間,結婚的成本也更低了,就像你會換車換房,你也一樣可以選擇換人。

與其因恐懼而去否定意義,不如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勇敢的做個愛情與婚姻的消費者吧。(咦)

寫到這,小編想起《伊索寓言》裡的一則小故事:

「飢餓的狐狸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葡萄太高、他太矮,怎麼都摘不到。

看了好一會兒,狐狸只好無可奈何地走了,然後他安慰自己道:『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

你得吃了才知道葡萄酸不酸,要不當你和別人討論葡萄的味道時,就像看著作家說一首沒聽過的歌有多美一樣。

而說了這麼多,也許你會好奇小編為什麼會寫這個主題?別無其他,我們正在研究已婚族群的TA。(笑)你看,這也揭露出人生的一個本質:

「當事人的糾結有時只是別人的研究課題。」

想著Insight、也想著人生,這是品牌人與廣告人長大的一種方式。

by 傑克小編

當事人的糾結有時只是別人的研究課題。|Artwork by Martín Lagares


[ Rules Creative / 吾則創意]

業務洽詢:Jack Dai
[Phone: 02–25503158; E-mail:jack@rulescreative.com]
官網 — [ http://www.rulescreative.com/ ]
FB粉絲團 — [ https://www.facebook.com/rulescreative/ ]
簡介 — [ https://speakerdeck.com/jack13841/rules-creative-introduction ]

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我們用策略與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

--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Written by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

RULES CREATIVE/吾則創意是一間獨立品牌代理商,我們擅長用策略、創意與設計解決品牌客戶的商業問題。Logo「R」的缺口是20%的商業與創意出口,意義是我們懂到「真正懂創意的人,是最懂規則的人」和「創意不是顛覆,而是在規則中找出口」,基於此,我們的Slogan是「用策略和創意幫助你的生意」。

No responses yet